真情流露,每個人物都超級具有生動形象的活力,男主的年少輕狂到和素不相識的芬姨相互扶持,彼此給予的缺乏的母子間的溫暖親情,真的讓我想起了自己和自己的媽媽,也是小時候那么愛玩,媽媽一下班就到處喊我名字,里邊廚師阿甘的性格尤其逗,把廚房當成自己的樂隊,哈哈,好溫暖,女主很像王珞丹,好漂亮的,這部港片,當你在外邊闖蕩累了,就看看吧,想想能多陪陪家人的樣子,不要等他們都老了,才發現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世間,唯親情不可辜負。

故事是發生在兩個陌生人相遇。一個是失去母親,沒有父親的年輕人,一個是沒有親人的“嬸嬸。”從當房客,變成互相照顧的人。這樣一個故事,有點像童話,也是看到了冷血的人背后的故事。是否應對老年癡呆癥的方式就是有人陪?找個人一起說話,聊天,互相關心。接受一些新事物,挖掘自己的潛能--還可以做的事情,比如畫畫,比如一起聊天,--“不想死在家里沒人知道。”嬸嬸,你幾時死呀。幾時死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是幾時死,而是死的時候不要讓人覺得你早就該死了。了解自己的情況

更愿意說這是個都市暖心童話吧,在真實的世界中,很少再有這樣溫情脈脈的故事了。就如主創們所說,正因為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冰涼,才促使他們更想拍這樣的一部影片。
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身邊真實地存在過患有片中芬姐一樣認知障礙的親人。所以這也才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每個人都會老去,每個人都有年邁的父母,當面對年老的他們或是我們自己,究竟該如何自處?
看片的過程中,哭了三次,想爹娘想自己。很多畫面覺得熟悉又陌生,也不斷地反問如果是自己要怎么辦?
也是因為有太多的代入感,所以當結局呈現,并不覺得爛俗,反倒舒了口氣,大概人性本就如此,總是一廂情愿地希望完滿與幸福吧。

定期刷新豆瓣電影主頁,偶然間碰到部海報一般,名字一般的電影,簡單瀏覽了故事簡介,加之7.6分的高分,便按下了“我想看”,然后下載下來放在電腦里。今天在整理文件夾的時候看到這部片子,想想也沒有什么其他的想看,索性就拿出來看這個。看后始終覺得不錯。想起了一直想重新看一遍的《桃姐》,溫情的電影誰都沒辦法輕易抗拒,更何況它的溫情并不是讓人去哭,而是去感動,兩眼干干地去感動。
香港,一座破舊的單元樓的最頂端,一位一生無兒無女的老年阿姨,每天過著出門,買菜,回家,做飯,吃飯,看肥皂劇,睡覺的普通生活。可她卻總是記不清買了什么,付錢沒有,也總是忘記正在爐火上煮著的菜。
年輕人,母親去世,從廣州來到香港。他不想去投奔冷落他們的父親,但工作不順,房東每天催租。他偷女朋友的錢,想方設法聯系父親,但電話那邊卻叫他別再煩他。他走投無路,所以想起了那天街上偶遇的老婆婆,想起離色匆匆的她的租客,便扣響了她的房門......
忘年交的情節設計并不算新鮮,就好像《桃姐》;老年房東與青年租客的故事也見過了一些

“幸運是我”陪伴是彼此最大的幸運(無劇透推介稿)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