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癥病人要的不過是一點包容,一點耐心,一點信任,他卻要不停的承受著外界的指責,還不如做個撲街,給自己找一堆借口,自己盡力了,錯的是別人。
心理的疾病往往都是因為不懂得表達自己,作為家里不受寵的孩子,承擔最多家庭責任的孩子,他不懂得表達和排解心中的苦悶,表現的暴躁,內心卻很脆弱,當看到朋友跳樓的新聞,紅了眼眶卻什么都沒說,看似無情,其實最真心。
最讓人感到難過的是,當你想彌補過去,卻發現徒勞,你無法改變現在的軌跡,一切都向著你害怕的方向駛去,你只能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其實,并不僅僅是一個人,生病的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從阿東出院開始,周圍幾乎所有的角色都變成了奇怪而又病態的存在。阿東去參加朋友的婚禮,臺上新人感動的一塌糊涂,臺下眾人開心的推杯換盞,好像自己是花了點禮錢來吃頓大餐。而當阿東站出來,眾人仿佛終于找到了關注的焦點,一邊拿著手機一邊竊竊私語地盯著面前的阿東。這不夠現實么?有多少我們參加的婚禮,目標從一開始就不再停留在新郎新娘身上,如果有一個精神病患者站在臺上跟我們說這一切,我們的關注點是會放在他的身上,還是他說的這件事?
“以一個家庭悲劇為縮影描繪社會大眾對情緒病患者的冷漠與偏見,以及父母子女間哭著微笑,恨著相愛的故事。”
平日觀影沒有開彈幕習慣,這次連導演都說這是一部看完會讓人心情變差的電影,所以一反常態的打開了彈幕。結果發現還是不開的好,有種這個世界不會好的錯覺。
寄生當下很難有人理直氣壯的說自己“沒病”吧,人本能在不停的尋找“同類”,尋求抱團的溫暖,渴望一絲共情,所以身處黑暗的微光可能在音樂、文字、影視作品中,也可能在隔壁讀小王子的稚氣童聲里。
電影節奏把握得很舒服

好片子…據說只用了16天就拍完了,能有如此品質,不容易,可見劇本的扎實、主要演員的表演功力以及導演的掌控力…昨晚才第一次看,算得上近幾年“有人味兒”的為數不多的幾部港片中,相對更合我胃口的一部了,要是情緒爆發的戲,處理得再淡一些,再克制一些,會更好…
個人感覺,本片兩個橋段就足以值回票價了:
橋段一 ~
余“先生”在天臺抱著花盆,對著花盆里的一株半死不活的小番茄,模仿他母親平日訓誡他的語氣,獨自絮絮叨叨喃喃自語:
“你要懂事啊,要往上流動啊,不讀書怎么往上流動啊?

人間失格——在人間失去了活下去的資格,說的應該就是阿東了
昨天從香港回來。這是第一次去香港,感覺那個地方應該就是人類末日的樣子了。擁擠、魚龍混雜、高效、冷漠。人人向錢看、個個面無表情。在飯店吃飯感覺自己在一個食品工廠,吃著加工的、高熱量的食物,感覺自己就在一個牢籠里。這個地方,真的糟透了。
感覺自己有點像偏離軌道前的阿東,咬牙堅持著,想要逃跑,但是感覺有責任留下。阿東和爸爸住在一起,但是爸爸完全不能理解阿東的感覺好熟悉啊。不就是我么。影片的結局,阿東沒有出路

稅瀞熙主演,一念無明:有時候病的是社會,而不是你。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