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2013年上映的電影,片名雖是《團圓》,但若看過影片,便知道,團圓之下,不是普通人家里的高興安樂,而是命運的捉弄所導致的相錯之后,道不盡的心酸惆悵。
影片主要講述里臺灣老兵劉燕生到上海,尋找自己失散幾十年的妻子喬玉娥和從沒見過面的兒子。而喬玉娥在1949年和劉燕生在碼頭失散三年后,和陸善民(組成家庭,并生有兩個女兒。這樣的鋪墊,已經預示來“團圓”只是表面的重逢,背后是無盡的尷尬。于是開篇一封臺灣來的信件,成就了老陸家庭里的第一場爭吵。
壓抑在影片中流淌著

《團圓》是部有缺陷的好電影。主要的缺陷,是故事的邏輯不夠完整和語境模糊。多年的臺灣老兵回鄉,結婚不到一年的妻子竟然會立即同意拋棄多年的丈夫子女,與他遠走他鄉;丈夫陸善民竟然會立即同意;而整個故事的語境,也放在了一個開放多年,信息并非那么閉塞的時候,而凌峰的回鄉,卻依舊用的是酷似當年太平輪的郵輪,讓整個故事似現代而非現代,似近代而非近代,很多不符現實的情況出現在了電影中。
我理解王全安的困境。這個故事再不拍,當年的臺灣老兵都死光了;大陸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去臺灣了
“浮云散,明月照人來,團圓美滿今朝最。” 闊別數十年再相逢,可謂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可相逢即可,團圓亦難,兩個人之間的事卻不能由兩個人說了算。
片中兩首歌印象深刻,一首是劉燕生駐守金門時思鄉之曲,“這是孩子們年輕的故鄉,也是我們最后的家園,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它收藏了我的夢,我的愛,我的傷痛,我的希望”。聽到此歌讓我想起了當年為臺灣老兵創作的《爸爸的草鞋》,背井離鄉,故園難回的悲傷是痛徹心扉的。
另一首是盧燕的《天涯歌女》,她與劉燕生當日碼頭一別,幾乎已成永別

我的好朋友說,她母親前段時間去了臺灣,拜訪了從未見過的遠房親戚。那位爺爺在當年的背景下,去了臺灣,可是仍思念故鄉的親人。尋尋覓覓甚至登報尋親,終于抓到了線索。故人已不在,但血脈仍親。我問他們見面是怎樣的感覺,她說他們就像兩個陌生人相遇一樣,見面、送禮、坐下來聊天喝茶,彼此看看對方,問候幾句,心安。
那年,像這樣的分別故事太多。兩岸相隔的不是海,是時間。每個人都因同一個緣由分開,而每個人的“再見”故事卻千差萬別。《團圓》就講述著這樣一個“再見”的故事。
臺灣老兵劉燕生在1949年撤退臺灣時和已孕的妻子玉娥失散,未能一起登船。這樣一別就是幾十年。燕生再娶,玉娥也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兩岸關系好轉后,燕生終于有機會跟著返鄉旅游團回到上海。他終于見到了玉娥。他不僅見到了她,還想帶她去臺灣。就這樣一個念頭,打破了一個家庭原有的平衡,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整部影片的情節和演繹極其細膩,好幾場戲我都看哭了,但我最受不了地是徐才根演的老陸,在得知老婆要跟初戀回家后決定離婚

團圓:生活在當下 愛情在遠方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