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胡導真的是武俠片第一人!!!這部太精彩太考究了!!
足夠長的篇幅帶來細致,唯美,的畫面,事物交代的很清楚,有種在讀書的感覺!短焦鏡頭的運用帶來美輪美奐的人物和背景,同時也盡量避免了畸變帶來的問題,太強了。武俠電影的高峰。不只是無腦爽,反派的戰力,計謀也體現的很棒還有服裝,鏡頭,武器,戰力都精心設計,太驚喜了。對煙霧,大氣的運用真的是教科書級別,柔美,迷幻的影調令人贊嘆不絕!
慧園大師的鏡頭獨具佛性,空鏡,音樂的銜接的非常好,節奏超級棒。呈現出一種韻律美

編導胡金銓,徐楓演俠女。這部電影大量運用長鏡頭敘述背景,制造氣氛,人物的動作行為頗有舞臺張力,聲效和光影的配合也很渲染氣氛,雖然說改自聊齋,但是除了開頭有鬼片的氣氛,后面就完全是個武打片了。雖然是1969/72年的港產片子,但是人物對白卻是國語,說的話還頗現代,不知道是不是開放后南風北漸造成的影響,或者更因為編導本是北方人所以京片子本來就流利?
最初的驚奇過后就覺得影片節奏還是太慢了,3個小時的上下集真有點長。開始一段玄虛之后,俠女總算露了面。然后是書生獻策在古宅里如何以少勝多,自然有不少道具。之后就是小樹林里打完了竹林里打,竹林里打完了樹林里打,樹林里打完了戈壁上打。35年前的技術和武打設計當然沒有現代精彩,但是確實是武俠片的奠基之作,自然風光優美,各種元素后世的武俠片都有借鑒。
看了這么多年的武俠片,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的。
徐克的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武打設計飄逸驚奇,劇情發展比較快,我很喜歡。
成龍的自成一格,比較從動作中搞笑。
至于白發魔女之類的武打退居二線,主要是講情的

前天看了《俠女》。
昨天是《北方的納努克》。
本以為是很悶的電影,不合適宜一屋子的人一起看,
但是卻意外的吸引了所有人。
《俠女》是彩色的,我本以為是黑白。
小鎮子上的陌生人,故事由此展開。滿引人入勝。
技術現在看來都是相當粗糙的,故事不老。
但是我感觸最深的卻是質感:
縣衙門的老舊背景墻壁花紋,老舊燭臺,
東廠頭目衣裳的精致,華麗,但不是簇新的,
頭頂帽子上的漢玉,一看就不是玻璃。
夜戲,就是夜戲,沒有找不到光源的強烈燈光。
那一叢荒草叢生的宅院,精心布局過吧。
一定不大,卻千回百轉似的,無窮無盡。
再度嘆服胡金銓對空間的理解。
情調是很古中國的。
俠女和書生媾和,
這邊古琴,一笑,葦草晃動,那邊院子里荷花在夜色中閃動微光,
頭頂月色低迷。
運動得最好。尤其是竹林酣戰一場,精彩異常。
我頓時明白何以李安定然要在《臥虎藏龍》里安排竹林的戲來向胡金銓致敬。
胡金銓以人物的血肉之軀在空間疾筆狂書,令人目瞪口呆。
無比細致,但是揮灑自如。
是怎么樣的氣魄胸襟?

這兩天連看胡金銓的兩部武俠電影,《龍門客棧》、《俠女》,其中以《俠女》最為出色。
《俠女》中竹林打斗,怪石邊追逐,以及鬼宅戰斗的三個場面拍得極為精彩。胡導的畫面構圖很美,善于在一個畫面中將敵我兩方同時入鏡形成人物的對比,這種情節和畫面布局可能來自舞臺劇(因為受限于舞臺的大小,只能在方寸之間構建出兩個人物場景)。當然,這種構圖有時候會有不太真實的感覺,不太理解劇中人物為什么就找不到目標,因為明明就在“腳下”。胡導的運鏡也很漂亮,總有一種搖臂攝影的感覺,比較玄。

我現在明白為啥這部片子當年票房這么低了,并不是因為觀眾瞎。
我很多年前就聽說了這部名作,一直躍躍欲試地想看,什么是武俠電影天花板,武俠電影天花板到底長什么樣子,為啥大家都這么懷念它,那么多有名的難看電影都致敬它?
我看完真是感慨,怪不得我認為那么難看的臥虎藏龍和十面埋伏大伙都津津樂道,果然是一脈相承啊!
首先電影畫面、光線、布景、各種觸目驚心的細節都是上品,拍的就像一部非常美麗優雅的文藝山水畫一樣。啊你看這角度,啊你看這鏡頭,啊你看這個定位這個造型,處處都是經典教學。

文:追影少年
獨立影評人,騰訊第七團成員
《俠女》,1971年上映,胡金銓導演,被奉為武俠電影的經典之作,片中的“竹林對決”是武俠電影的經典段落,短短的十分鐘,據說足足拍了25天,其鏡頭剪輯和特技設計,在當時都是極為出色的創新和創意,后來的《臥虎藏龍》和《十面埋伏》皆受其啟發,并向其致敬。
電影拍攝了三年,上映時分上下集,與拍攝時搭建的三條仿古街道、做舊的百棟老房屋所耗費的1400萬臺幣巨資,和動用的1200多名技術人員相比,票房并不理想,三年后,導演重剪了三個小時的濃縮版
《俠女》——大師水準的武俠藝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