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沒有周淮安、沒有邱莫言、沒有金鑲玉,也沒有徐克。但是《新龍門客棧》對于80后這一代影迷來說印象太深刻了。對于我來說這是記憶里學校組織觀看的為數不多的商業電影之一(如果《媽媽再愛我一次》也算商業電影的話)。
我是帶著對《新龍門客棧》的敬意找來這部《龍門客棧》的。邵氏電影和胡金銓的大名雖然如雷貫耳,但對于石雋、白鷹、韓英杰、苗天、上官靈鳳的認識,幾乎都是空白。唯一認出的演員是徐二牛,因為對《陳真》里面那兩個胖頭陀瘦頭陀日本武士印象很深,那個胖的叫淺見澤吧
大二,語文老師要求寫一篇影評當結課作業。同學寫《音樂之聲》成績優良。我寫《俠女》差點不及格。嗨~要是真不及格了還有補考、還有重修。可既然及格了,這個恥辱的成績就永遠的定格在那里了,直到領盒飯,它會一直跟著我。
我仍記得那位“可愛”的語文老師,他總是像是史大姑娘一樣分不清“愛”和“二”,在全系同學面前高喊“我二我祖國”。不知道會不會稱呼自己媳婦為“二人”。(等著跪搓衣板吧!)
直到今天我都不服氣。全系那么多人,大部分都在混事兒,怎么著也輪不上我墊底。我一直覺得他挺欣賞我的!只能猜測,那位“可愛”的語文老師壓根就不知道什么是《俠女》;什么是胡金銓,覺得武俠就是胡鬧,直接按跑題給我算的成績。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如今大家都愛看新片、看西片,還在翻老武俠的能有幾個?怪就怪我當初沒有老老實實的寫《音樂之聲》。
--------------------------------------------------------------------------------------
頭幾天CCAV-6重播《大醉俠》,跟著看了后半截。很有感觸!隱約看到了《臥虎藏龍》。有很多相似之處

再次研讀胡金銓老師的《龍門客棧》
又有兩個特別大的感悟,收獲
1傳統樂器的配樂
這一套我們傳統文化(京劇為代表),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可惜逐漸被遺忘,凋零
以后要多研究相關方面的知識
尤其是配樂里的鑼,鼓,蕭,號等的應用,太有質感了,當然如何讓這些樂器更有現代的質感,從而研究出一套系統的現代美學配樂體系,應用到當代電影創作當中去,是一個很值得研究,探討,學習,實踐的課題。相信,這些東西無形中對劇本文字創作也會起著巨大的作用。
2,臺詞的寫作。
之所以想起這個

導演胡金銓在臺灣為聯邦公司執導的第一部影片,因為到處打破票房紀錄,遂在臺港兩地掀起了古裝武俠片熱潮,堪稱近半個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之一。劇情描述明朝宦官弄權,東廠錦衣衛追殺忠臣于謙家屬,俠士蕭少镃等趕來相救,雙方進駐龍門客棧,展開正邪大斗法。胡金銓以北派武打的創新風格設計動作場面,并以狹窄的客棧作為主要沖突場景以營造劍拔弩張的氣氛,加上臺灣中橫高山與濁水溪谷的氣派外景鏡頭,在當年均屬令人眼前一亮之舉。一群新秀演員表現精采,上官靈鳳反串俠士朱輝與白鷹飾演白發曹公公均屬一絕,石雋亦自此成為永恒的蕭少俠。
36年前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成為了臺灣電影人回眸入鏡的憑吊之作,2003年蔡明亮的《不散》把目光對準了這部久遠的武俠經典之作。《不散》的英文名就叫做Goodbye,DragonInn(再見,《龍門客棧》)。影片講的是老電影院關閉前的一天,播放的最后一部影片是36年前的《龍門客棧》,在觀眾席中坐著當年演劍客的演員苗天和石雋,他們看著自己當年的電影,淚眼朦朧……
此后的十幾年里
60年代的電影還真是樸素啊。武功一招一式都像唱戲,電影沒有什麼結構,完全像是一出為了唱完而唱完的戲,最後的結局也沒什麼美感(敵我兩敗俱傷,夕陽西照)。還留著很多現在不常見的,民國時候形成的白話口語(撐的…有什麼公幹…)。但是可以作為影史的一部分看到中國電影形成的脈絡。
在舊電影修復的公放搭棚劇場看的,周圍老人年輕人排排坐(坐的是社區裡臨時搬來的凳子),小孩子偶爾喊兩句,你中途來看也絲毫不會影響觀影感受。還真像早些年看戲的氣氛。

《龍門客棧》的古典美學特征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