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女孩子來說,用手機或者電腦看看美劇韓劇什么的,算是當下網絡時代的一種消遣,但是同樣是看電視劇,放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換個播放器——電視機,可能就有另外一種象征——孤獨的家庭主婦消磨時光、打發日子的“跳蛋”,講出來有點羞恥,但是實質上基本一樣。
1955年的《深鎖春光一院愁》便是把這種表象下的“禁錮”描述的跌宕起伏、委婉動人,雖然是好萊塢的一部制片廠電影,但是卻被向來有高逼格之稱的“CC標準”收錄,光憑這一點,我們就不能把它當做“晚八點愛情狗血片”來看待

深鎖春光一院愁:美國的裂縫
《深鎖春光一院愁》上映于1955年,彼時,美國剛剛獲得二戰紅利,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在國內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最多的時候這個群體占社會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嬉皮士運動尚未發生,整個美國處于富足而穩定的狀態,中產階級作為社會構成中最保守的部分,形成了相對應的保守傳統文化,在這樣的社會里,女性的職責就是照顧好家庭的每個成員,另外再負責貌美如花。凱瑞就是這龐大的“美國甜心”群體中的一員。
凱瑞四十多歲,美麗善良知性,風韻猶存,丈夫去世,育有一兒一女

關于道格拉斯.瑟克,法斯賓德曾這樣評價“他是一個對人類有愛,不象我們那樣輕蔑人類的電影人”“我在瑟克的作品中,首次具體看到:哪怕是一個惟錢是問的體制下工作,個人獨一無二的東西,仍然有見天日的生機”...
也許這就是導演心中天堂里所允許的一切。即使是體制、工作所限,保存個人的天性、個性,最后總有撥開見云日的那天。影片結局體現的便是上帝的意愿。大多乞求愿望倚靠著夢境達到允諾,可究竟允許了些什么不得而知。
天堂里允許的一切,這是個令人迷惑不清的片名。暫且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每日的生活即是天堂里允許的。
活著即是天堂里允許的。

很美的愛情片,雖然劇情老套,但是場景設計卻給人以十分講究的美感,例如在廢棄的小屋和Ron朋友家,場景里會時常出現大面積的透明玻璃-使空間變得十分開闊。而在Cary及Cary所參加的派對上更常見的則是鏡子-反射室內的空間。這兩者間的對比同時映襯了不同階層人們的處事態度。前者:人與人之間透明,清澈,友好,真誠。后者:自顧自。如此看似invisible&unnoticeable的場景設計實則在無形中已讓觀眾深入到劇情與階級矛盾中去。

影片立意明確,表現人生觀、價值觀與愛情的矛盾沖突。首先是階層矛盾。上流人士與下等平民共存于世,看似和諧發展,卻各自形成生活圈,他們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差別。這個觀念從奴隸社會就已形成,隨著社會發展,它也隨之發展得更加堅固。當然,個別人士對它是藐視的,他們無法改變,只好通過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影片中眾人反對卡蕾與羅恩的婚姻主要原因便來源于此。其二是倫理矛盾。年長女士愛上年輕男士在世人看來是有悖倫理的。這條定律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當然,它并沒有上一種矛盾更加尖銳、強烈,人們能給予更多的包容,但仍會不自覺的產生異樣眼光。
創作者是如何安排兩個不同階層的人物產生如此強烈的愛情?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首先,導演設置了兩人的關系。既要兩人不同階層,又要讓兩人能面對面的談話,主仆關系就再好不過了。羅恩是卡蕾已故園丁的兒子,子承父業天經地義(這也為以后一個流言的產生——說卡蕾在丈夫還沒過世時就與羅恩關系曖昧——打下基礎)。然后

看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故事就像看宣傳畫一樣,色彩濃郁服裝華麗,妝容上更是精致到近乎苛刻,混合著尚未湮滅的貴族氣息和新生力量的朝氣。在奧斯卡最佳影片里,從第24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到第41屆《霧都孤兒》里的眾多彩色影片中,大家似乎都在盡其所能的大膽用色,在歌舞片的背景下還覺得天衣無縫新鮮有趣,放在正常故事片中便是睡前故事模樣了。
在這部名字翻譯的非常優美,《深鎖春光一院愁》里,這種濃重色彩風格的美讓影片美如油畫式的走馬燈。光線也是色彩搭檔的好手
“深鎖春光一院愁”塞克式的幻滅與希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