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814字,讀完大約需要10分鐘
概述
《阿波羅13號》是一部由朗·霍華德導演,小威廉·布羅伊勒斯、阿爾·萊納編劇,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凱文·貝肯、加里·西尼斯、艾德·哈里斯等人主演的紀實電影。電影改編自吉姆·洛威爾、杰弗里·克魯格創作的回憶錄《失去月球:阿波羅13號的危險之旅》,講述了吉姆·洛威爾(湯姆·漢克斯飾),杰克·斯威格特(凱文·貝肯飾)和弗雷德·海斯(比爾·帕克斯頓飾)在阿波羅13號任務出現事故后經過卓絕的努力和地面不遺余力的支持后安全返回的故事

是看了2017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 太空救援 才決定看這部電影的,完全出乎意料。1995年上映的,23年后來看并沒有覺得很low。我認為有這種觀感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由歷史改編而來,所以有故事背景鋪墊; 二是電影展現高科技鏡頭并不多,更重于將歷史以及航天工作者們的偉大付出完整的表達出來。
普通的場景,普通的臺詞,普通的感情,越能看出人心的善與惡,很感動里面的航天工作者們共同解決問題的齊心協力,也很感動地面指揮官竭力讓宇航員重返地球的決心,看到了我們工科生的影子

剛剛有看了影片最后三十分鐘。
——老戰友在電視上講述自己的逃生經歷,他駕駛的飛機,在燃油快要耗盡時,飛機上的電燈全部熄滅。這真是雪上加霜,電磁聯系渠道被別人占用,失去了團隊的智能支持的可能。就在這時,他看到了月光下海邊的白浪或者航母運行時掀起的浪線,于是他能迫降在人力救援的范圍之內。——天無絕人之路,如果不是飛機內的電燈熄滅,他是注意不到那種浪線的。也不知道自己在黑洞洞的大海上可以降落在哪里。
——政客訊問地面工程管理人員,可能的風險。——什么冰凍會導致降落傘打不開,

片中出現的背景弦樂對于太空危機氣氛的烘托我覺得極為可圈可點(當然不排除是我個人閱片量不足得出此結論),想來這是我今年第二次因為電影配樂而對一部電影印象深刻,上一部是一個月前的《變臉》。
唔除了配樂之外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有關IRS的美式幽默。
相比于另一部同類型的電影《火星救援》,《阿波羅13號》顯然設置了更多的高潮迭起的橋段,但畢竟前者是虛構科幻電影,后者是真實事故/事件改編。
這或許也就是真實的太空危機

當“休斯頓,我們遇到麻煩了”聲起時,我的心緊了一下;當最后“休斯頓,我是奧德賽”終于響起時,我與那些歡呼的人群一起心潮澎湃,熱淚盈眶;雖然,我知道自己是在看電影。
我知道,感動我的不僅僅是一次未成功的太空飛行,而是人性中那些最美好的東西,勇敢,信心,擔心,愛,永不放棄,在逆境中的智慧,等等。還有專注,真誠,一心一意做好一部影片的那些人們,真的,優秀的影片共有的素養,真誠,專注,把觀眾當作傾訴的對象,等等,這些,在阿波羅13號中都可以看到。
音樂、美術、攝影,表演,都很好。
我知道自己越來越愛動情、流淚,這與我年輕時觀影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人成長的表現,經歷越多,越能體會到人類那些共有的情感,對生命的珍視,對家人的關愛,對他人痛楚的體會,包容,領悟,等等。古人說,四十而不惑,然也。

奧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沒有人能永遠留在搖籃里。”,人類對太空的追求和探索是這個紛亂嘈雜的世界唯一可以超越所有分歧的東東,每次重溫總是在心里得到一次感動,想起我在小時候漆黑夜里仰望天空的夢!

《阿波羅13號》永遠不要忘記敬畏與探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