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片的時候已經臨近午夜。
第一時間想給你打個電話,
自那件事情發生后,我都不情愿往家里打電話。
即便我跟你是親情號,我也不想打。
我害怕被知道一些我不愿意知道的事情,
也害怕聽到從你口中說出關于現世靜好的狗屁謊言。
觸到那幾個號碼后,還是一一將它們刪除了。
并不是我怕打擾你,我知道那時你肯定還是醒著的。
醒著看電視,順便泡個面吃,
或者是醒著看手機里的小說。
總之,你肯定沒有睡覺。
可我是不想讓你知道身處異地的女兒也沒睡,
還因為看了有關父女之間的片兒后想起你給你打電話。
柔軟是難以觸碰跟接近的領域,即便我們彼此都想相互溫暖。
回憶起整個童年、少年、以及青春期里,
你的每一個身影。
童年時期待你從辦公室帶回來不同的兒童雜志期刊,
少年時期待你從各個飯店里帶回來打包不同的飯菜。
青春期時抗拒你走進我的房間,抗拒跟你溝通我的想法。
我一直愛著你的啊,可為什么我一直要羞于表達呢。
每每想起那一句
“別等了,最愛你的那個男人已經娶了你媽了。”
就有內牛滿面的沖動。
我害怕看到你蒼老的樣子

血緣是一種多么奇妙的東西,原本看似毫無瓜葛的兩個人。因著這一點特殊的牽系,變成彼此世界上最親密的存在,并建立起一種無法割舍源遠流長的感情。可是,如果這二人對彼此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生活著,他們的相遇,會是什么樣呢?演藝界著名才女徐靜蕾,以此為導火線,通過其導演處女作《我和爸爸》,將一個感人至深的溫情故事娓娓道來。
爸爸的出場伴隨著媽媽的謝幕,小魚在承受喪母之痛的同時,還不得不面對一段尷尬的父女關系——這來路不明的男人,被突兀地插入自己的世界。為了保護自己的世界,小魚像每個青春期少年那樣,沉默、堅硬、并豎起渾身的芒刺。她不能理解,也不愿想象這些年父親過著怎樣的日子。厭惡他干預自己的生活。他經營的酒吧、那些狐朋狗友都讓她本能地反感。
而彼時的老魚,正一點點試圖觸碰小魚的世界。這個一言不發的女孩,是他的骨肉,是與他血脈相通的個體,與他有著相似的倔強和隱忍。無條件地信任,無來由地妥協忍讓,再加上那么一點天生的聯系。老魚和小魚的共同生活,從小心翼翼、相互試探

(嚴重劇透,觀者自酌)
不諱言,看這部影片我落淚了。
這段時間特別關注反映家庭的影片。從李安家庭三部曲,到《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再到這部《我和爸爸》。雖然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說影響有其局限性,但是毫不夸張地說,我認為《我和爸爸》、《飲食男女》、《女人四十》與我最喜歡的女演員凱瑟琳赫本的《金色池塘》具有同樣的藝術高度。
《我和爸爸》反映了底層小市民的平淡生活,獨自撫養女主到中學的母親因交通意外走了,女主回到混球父親身邊,父親入獄后獨自生活,幼稚同居,婚后挺著大肚子回到自己的家,祖孫三代三個人相依為命,為生活所迫父親重操舊業而突發腦溢血,女主照顧癱父直到離去。父親母親生前不能同室,但是有幸死后同穴。沒有轟轟烈烈的光輝事跡,但是平淡中也反映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濃濃的父女情。人生大舞臺上人人都是哲學家,就看你怎么去悟,能不能悟得出來。
著名導演葉大鷹的演技自然不必說,全劇最出彩之處。老徐的演繹也很細膩到位,孕婦用手挺腰、托腹這種小小的細節都非常生活化

淡淡的電影并不一定是糟糕的電影。最近喜歡上了這種平淡的、沒有大的情節起伏的,或者甚至可以說沒有多少情節的電影。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又有了當初看《日出之前》的感覺。
電影在平淡中展開,在細節中感人。音樂與劇情配合得相當融洽。唯一感到不滿足的是劇情的震撼力,特別是結尾部分過于程式化,收尾太快太簡單,以至于前面許多細節所營造的氛圍遭到破壞。
不過從整體上來說還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國產影片。

《我和爸爸》微笑面對敢于擔當的爸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