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隨心所欲,不能很好的作為這部電影名。但我不懂法語,所以也并不確切的知道它的意思。但這隨心所欲,又讓我很容易就記住它。而更念念不忘的是它的悲傷。
它讓我想起《美國麗人》里隨風飄蕩的塑料袋。空蕩蕩的,不斷翻滾,毫無意義。
那最后的死亡,一記悶響,靈魂和肉體,孤零零的結束。
她看圣女貞德默默的流淚,她是否想到自己也想做演員,如果她演戲會是什么模樣。當看到和交易的男人在一起,覺得她也許是在做戲?
她淪為妓女
在資料館觀看了這部戈達爾的名片,當場座無虛席,我與朋友坐在最后一排,看人頭翕動。隨著電影發展,大家紛紛開始小聲交頭接耳,原因比較明顯,看不太懂。
我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影視園區,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影視方面的創業者,會來光顧這家資料館的想必也是同一批人。恰恰是這部分觀影人群,更容易被本片誤導,把握不到其中的核心意圖——這里的對話要推進怎樣的劇情、表達怎樣的人物關系?這個鏡頭語言要表達導演怎樣的含義?這個人物對核心表意有怎樣作用……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表達的是語言的失效

先寫自己的想法,根據猶存的印象。
————
女主角生得美艷,嫵媚,只是靠在墻邊吸煙便是人間尤物。她的雙眼最動人,明眸在睫毛半遮半掩間閃爍秋波。她嘴唇吐煙的動作像是給世界拋出的飛吻,她知道自己何時最美,美的不是一點點。
————
一封信從頭寫到尾,戈達爾拍了一筆一畫。
那個朋友將她推向了墮落之路。
從后腦勺拍兩個人的對話,中間冒香煙。
任性的搖鏡頭,從對話的兩方臉上掃過;跟著機槍射擊的節奏一跳一跳向前奔突。
為了展示彼時巴黎的街景,一側從頭拍到尾,另一側從頭拍到尾,有人親吻

電影開始兩人吵架,背對鏡頭,鏡子放在模糊的前方,衣服棱角直立,語言僵硬,兩人拒絕交流,各自抱怨,呈現閉合狀態,內心世界里沒有對方。
影院,娜娜看《圣女貞德蒙難記》,兩千法郎的房租讓她生活發生逆轉,順著讓這個因發生下去,她蒙難,以受難的方式成為自己,“上帝知道要把我們引向何方,但我們知道我們應該走的路”。
警察局內審問,娜娜流淚,“我是另一個人了”。中間敘事被被省略,處境因錢而日益艱難。
“盤子就是盤子,男人就是男人,生活就是生活”,選擇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看的,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接觸法國新浪潮的電影,看的時候意外的很投入,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拍攝的手法很新鮮,切片式的段落拼接在一起,跳過了許多無用的情節,讓觀眾自行腦補。看主角NANA的故事的時候,我的腦子總會不由自主浮現一百年前丁玲筆下的夢珂,在對“自由”/“獨立”的追求中,夢珂一步步進入了都市視覺文化消費文化的陷阱,成為了被觀看、被消費、被吞噬的對象。NANA只不過比夢珂少了一些抵抗的片段,但是她們歸根結底還是精神姐妹

【隨心所欲】1962年,Plot Summary--Kantian Liberalism --- 《Options politiques》-- Drame Social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