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魔鬼獻給未來
拍攝《血色將至》的時候,37歲的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就像是被一只巨大的“庫布里克之手”攫住了靈魂,尤其是那些能令人全身的骨頭都跟著咔咔作響的配樂和最后的高潮場面以及落幕方式,令這部電影幾度籠罩著不祥的“庫布里克氣氛”。但奇怪的是,在這部作品問世之前,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在安德森身上有任何這一跡象的蛛絲馬跡,這之前,人們在談論這位好萊塢天才導演的時候,總是習慣于把他和羅伯特·奧爾特曼聯系在一起,這不僅因為他們同樣以善駕馭多人物、多線索敘事聞名,更因為那些富有傳奇色彩的關于他們之間是如何建立師徒關系的典故。如果將羅伯特·奧爾特曼根據美國作家雷蒙德·卡弗一系列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短片集》視作他的典型作品,那么,與之相對應的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作品,應該是那部狡黠而迷人的《不羈夜》。從某種程度上講,徒弟的作品甚至比師傅的更具渾然一體的敘事魅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德森在其中傾注了自己年輕時代的生命體驗。1997年

可能當時的歷史就比較沉悶,而導演又進行了復原,這算是描述貪婪的資本家冒險、不擇手段創造財富的過程。演員無可非議,每一個鏡頭也非常細致,但也許是我輩過于追求戲劇化的緣由,感覺看起來也非常沉悶。真正好的傳記類作品,有印象的還是《美麗心靈》,前面曾看過的《吳清源》也是類似的感覺,或許現實中真正的傳奇或激蕩很難長期存在吧,更多的是艱苦的平淡。
最后的結局是對宗教或者說信仰的戲弄,不過我想這是真實的。在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真正保證內心的平靜或對天堂的追求,而不摻雜一點塵世的雜念,是很難的事啊!我想如果將來有人將中國企業家在這最近30年的歷史記錄下來的話,會比這精彩的多!中間政治、貪婪、冒險、機會、女人、金錢、朋友的交織,會轉換得更劇烈一些。不過我也相信最后殊途同歸,最終社會趨向繁榮、人類走向有靈魂的生活,會是歷史的一個必然吧!
期待!

《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最成功的一點,乃在主角Daniel(Daniel Day Lewis飾)的塑造上,他於影片開頭幾乎無任何對白的十多分鐘內孤獨地探尋、艱苦地開挖,和他驚險的遭遇(甚至Daniel因意外而跛腳的一幕),都或會令觀眾對其產生一絲的同情,令我們覺得他原本也是個「兢兢業業」的、靠自己白手興家的「良民」;令我們覺得他跟《碧血金沙》內(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曾提過自己有參考這電影),那位在掘金過程中連人性的醜惡也一起挖了出來的主角Dobbs(由Humphrey Bogart飾演)類似,特別是油鑽大爆炸後,Daniel選擇拋下快失聰的「兒子」(主角Daniel在電影中拋下過自己的「兒子」兩次)、趕去油鑽那邊指揮,他望著熊熊的火光,心知道他這次應該會發大財了,但此刻其內心冒出的魔鬼,卻比起油井內噴發的石油或眼前之大火,更加地兇猛!
深沉的Daniel,仿佛將真實的自己埋藏得如石油那樣地隱蔽、深入(電影偏暗的色調又幫助到角色的塑造),他自小至長大後的思緒、想法,可能很少會被表達出來

看完整片,發覺以下亮點。
1、最大亮點出現在開頭,從梯子上摔下去。
2、鉆油井噴火,雖然不知道那火是怎么點著的。
3、mary小時候有下眼袋,大皺紋,長大之后就沒了。
4、覺得最后一塊自留地的老頭的孫子是片中唯一讓人眼前一亮的,然后還真的去好萊塢了。
如果沒看片名,我還以為這就是《老無所依》。

《黑金企業》裡其實處理了許多主題,例如人性的貪婪、親情、信仰與偽信仰等等,這些永遠讓人困惑的問題被放置在一個說起來其實滿簡單的故事裡,但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安排和 Daniel Day-Lewis的演技卻把整部電影都撐了起來,尤其是後者將冷酷孤絕的石油商人形象,掌握的入木三分,動靜俯仰之間,盡是功力。
把個別主題拉出來看,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其中對於父子情感的探討。片名的blood,指的既是為為開挖石油,所付出的鮮血代價;亦有血緣之意,就此看來,親子(或許是片中的時空關係,母親成為消失的成員,因此「親子」關係在此片中指的是「父子」關係)確然是貫穿電影敘事的重要軸心。而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發覺三種不同的父子關係:
1. Daniel Plainview與不盡責的父親
Daniel對油井區的村民舉辦說明會時,總是強調鑽油是一個「家族企業」,H.W.則總是緊緊跟在Daniel的身旁,強化Daniel事業的顧家形象(在西部社會,家族聯繫是很重要的人際關係)
但實際上,從Daniel與H.W.的相處中可以看得出來,父子之間的感情非常淡薄

血色將至:在這個國度,上帝早死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