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插圖版:http://www.zhongzhijun.com/?p=316
看俞天任博客中連載的《浩瀚的大洋是賭場》最新的章節已經講到了沖繩戰役中的日軍菊水作戰,里面當然少不了大和號戰列艦的情節,這促使我去看了《男人們的大和號》(YAMATO)。很多國人在網絡及其他媒體上指責這是一部“片面理解犧牲”、美化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的電影。但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覺是:這不是一部宣揚軍國主義的電影,恰恰相反,它是一部很不錯的反戰電影。另外, 這部片子之所以能夠打動無數現代日本人的心,讓觀眾們眼睛中滿含淚水(這也是某些人認為該片是一部美化軍國主義的電影的證據),還在于電影通過沉沒的大和號,很好的講述了一個關于夢想、信仰破滅的時代的故事。
巨艦大炮主義時代的破滅
日本海軍大和號戰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祭品——傳統的巨艦大炮主義海軍時代結束的祭品。日本海軍有一套理論,認為日本海軍若想守住小笠原群島防線,打敗假想敵美國海軍的進攻,其艦船總噸位不得低于美國海軍的70%。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同時彌補對美國海軍數量上的劣勢,日本海軍決定建造噸位巨大的戰列艦,…

時間是1945年4月。
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即便是最叫囂玉碎的,習慣“下克上”的本部參謀,也很明白,這場戰爭,已不可能逆轉了。
沖繩海戰,人類歷史上空前恐怕也是絕后的海軍集結規模,“帝國”最后的壁壘,正在凋零。實際上,在還沒有凋落之前,轟炸機早已光顧“帝國首都”不知多少回了。
參謀們也很清楚,炸彈遲早落在他們這里,落在伊勢神宮上。
但是他們不服輸,因為畢竟太殘酷了。
1869年,江田島海軍兵學校。
日本在極度危機,極度渴求的情況下,舉國之力,建造了江田島海軍兵學校,連宿舍用的紅磚都是從英國本土運來,每塊磚的價格相當于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
于是,日本舉國之力,建設海軍與陸軍
此后,日本舉國之力,打敗了清朝。
繼續建設海軍與陸軍
后來,日本舉國之力,驅逐了沙俄。
繼續建設海軍與陸軍
然后,日本舉國之力,入侵了中國。
繼續建設海軍與陸軍
不久,日本舉國之力,擊潰了英國遠東艦隊,襲擊珍珠港
海軍與陸軍達到了頂峰。
可是,已經舉國之力了整整70年,該有個極限了。
電影我們看到,日本中下層已經困苦不堪,與…

先不說民族感情和歷史史實的事,這也是一部電影原音比電影更好的制作。
建議沒看過的就不用再看了,直接聽close your eyes 中那充滿日本腔的英文歌詞吧,還是有點口味的。
故事的三段式結構被強化得比我們的樣板戲還要樣板戲;
人物的臉譜化堪稱21世紀東亞電影圈中的蓋帽制作;
道具、化妝、服裝除了浪費還是浪費,已經跟不上全球電影工業的水準。
再來看歷史的史實感,導演想是要營造一種歷史的凝重,一種2百萬國民葬身太平洋60年的凝重,一種國家的脊梁和驕傲悲壯的壯士不回的凝重……所以,插敘式的小懸念貫穿全篇,特別是片頭片尾的水下紀錄片和中年婦女固執、老船夫的詭異和小船工的熱淚盈眶……但是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出上墳祭掃的儀式秀而已,不是我對死者不敬,而是歷史的評價就是認定了這些可憐人的價值是那么的……順便拖一句,在這艘號稱日本民族象征的、曾經的世界最強戰艦的僅有的三次大出戰記錄上,沒有一艘船或者一架飛機的戰果,反倒是“大和旅館”的稱謂成為世界海軍戰史上津津樂道的小插曲。
最后就是這所有中國人不得不說的民族感情了,這里就…
先說說大和號戰列艦,大和號稱二戰中最大的戰列艦,對大和號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還是從宋宜昌的<燃燒的島群>中看到的,后來又陸續在一些軍事雜志上看過關于大和號的圖片和資料,大和號可以說是大炮巨艦主義的巔峰之作了,可惜生不逢時沒有趕上那個大炮巨艦的時代,在航母的時代,大和艦最后只能選擇自殺式的功擊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回拍《男人的大和》號稱是一步反戰影片,說到這部電影的導演中國人應該不陌生,是導演過《人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導演佐藤純彌.從導演這里看似乎還是可以期待的.為了拍攝此片,不僅出巨資復制1:1的大和艦模型,陸海空自衛隊也協助拍攝,這架勢怎么也不象要拍攝一部反戰的影片.其實最近幾年日本拍了不少戰爭片,沒看出有哪部是反戰的.
最近網上有了dvd,就下載來看了看,這部片子可以算作是一部掛反戰的羊頭煽軍國主義情的片子.沒想到導演過《人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佐藤純彌也干這個了.可見日本現在的主流氣候是什么樣的了.
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大和號幸存船員內田的遺愿是把他的骨灰撒在大和號沉沒的地點,好和戰死的…

每一個男人都有悲情的一面,如果看這部電影你感動了,我認為是因為每一個角色后面都有一個悲傷的背影,而他們之所以有著這樣一個能觸動你心弦的悲情故事,是因為在戰爭中他們落后了,他們將要失敗了,就像戰火從塞班燒到沖繩,到東京,他們也需要考慮生存的問題了!
之所以悲憤,是因為作者從頭到尾都顯得對戰爭反思沒有誠意,就像哭哭啼啼的小媳婦一樣糾結于自己踩臟了的繡花鞋卻不去想自己剛剛踩死了一只小貓一樣,當然這樣子比喻可能有點無視日本人民在二戰中受的苦了。作者將某個個人的大量悲劇信息一下子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充斥進來,使我們忘記很多其他因素達到他所期望的那種悲傷的心境,但這只是一種手藝。
關于一直傳承的山本的刀,我想這是作品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象征。其象征的就是軍國主義,電影作者精湛的敘說手藝使我們很多人相信這是一種活著的象征。主角供奉了六十年的東西,而且還是山本的,電影作者這一安排就是為了讓少部分聰明的人認為這是對生存的供奉,讓絕大部分普通人認為這和靖國神社的精神一樣。一種愚昧主義的傳播就是這…

《男人們的大和》從失敗之中學會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