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第四季以美食為紐帶,初探或重溫那些美好的時刻,和谷東是很“薯”的味道,和老熟人一起來節目中了解谷物的很多面,感受“薯”于它們的不平凡。這是谷物的史詩,也是關于食物的寓言,星球之上,谷物生生不息,在一粒種子里,漫游風味的世界,這次將為我們呈現谷物的精彩變幻,充分感受谷物的無限可能!

2022年11月18日《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在影院第一次面對觀眾放映,距離2019年9月正式建組已經過去了三年多。如果要算上“拍谷物”這個想法的出現,以及國際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嘗試,也許這個時間跨度還要拉長至四年。
人生能有多少個四年呢,似乎是應該寫點什么,來紀念這些讓人五味雜陳的日子。
先說近的吧。兩個月前,節目進入最后的熬夜寫稿階段,這是風味團隊的老傳統。分集導演輪流過堂
紀錄片中,約旦河西岸的農人將青麥摘下,脫粒后稱為“翡麥”,這種吃法讓我想起家鄉的一種東西——碾轉。
碾轉也是一種粒食的青麥穗,青年人將還沒完全黃熟的新麥穗兒摘下,在鍋中燜熟去殼食之,稱為嘗新,口感肥嫩,別有風味,正與“翡麥”異曲同工。
我想,這是谷物所帶來的奇妙聯系,天之南海之北的人們,因為種植著同樣的谷物,有了相似的行為。
一谷一世界,果然如此。“麥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太喜歡結尾的解說了,這一季的風味沒讓我失望。

它來了它來了,導演帶著它帶著谷物片面對面來了,有幸看了超前觀影第一期,時常會比之前長些,追溯小麥的發源地開始,一顆麥粒,成為面粉,無論是在中亞西歐還是東方中國澳門在江西在在青藏高原在黃土高原,喂養著人類,勤勞的勞動人民靈動做出各種精巧美食,面,糊,餃子,糖,酒,質樸平凡又柔韌,勾起了吃莜面的記憶,太愛了,快快上映

友情提示:閱讀本文前,請確保手邊有充足的食物,碳水最佳
五谷不識,六畜不分。
小時候被家長用這句話損過的請舉手。
所謂五谷,古代指稻、黍、稷、麥、菽五種谷物。
其中有個生僻字,大家未必都會念,我給大家注好音了。
稻、黍、稷、麥(mai)、菽。
今天的主角,就是麥。
從我記事起,就時常聽到“麥子的起源是狗尾巴草”的民間傳說。
雖然狗尾巴草和小麥同屬禾本科,但是這兩種植物分屬于不同的屬,本質相去甚遠。
人類最早馴化小麥的地方,在地中海東岸,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交界處。
時至今日

美食總是能治愈人心。蝦餃的皮是要用澄面做的。大麥可以用來發酵飴,也就是麥芽糖,還可以用來發酵成威士忌。茭白是菰的變種。澳門的撈面是用鴨蛋雞蛋和面制成的。小米是粟脫了殼,粟由狗尾草馴化而來。墨西哥種植著世界最大的原生玉米品種,哈拉。八千年前玉米在墨西哥被馴化。四百年前玉米傳入中國,被稱為玉蜀黍。所謂怪味,其實就是超越了經驗和慣性的味道,與美味,常常只有一線之隔,隔閡一旦被擊破,仿佛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高粱起源于非洲,大約在六千年前被馴化種植。高粱種皮含有單寧

【風味人間 第四季】山川未改風味依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