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柯倫·伯納德(Sheila Curran Bernard)曾經說過:“紀錄片不應該只是幫人們消磨時間,而應該做更多的事情。它應該呼吁觀眾積極參與,激發觀眾去思考他們知道些什么,他們是怎么知道的,以及他們可能更多地想知道什么。”作為一位美國左翼民粹主義的戰士,這似乎正是麥克·摩爾 (Miachael Moore)希望賦予自己電影的意義。
單從電影的名字來看,《接著侵略哪兒》似乎又直指麥克·摩爾最熱衷的反恐戰爭,但當我們看到這個年事已高,步履蹣跚的胖子仍然對于帶薪假期、學校午餐、教育體制、毒品合法化、再犯罪率以及男女平等的政治權利這些問題窮追猛打的時候,又一次,看來他將矛頭指向了問題重重的美國社會。
只是這一次,他不僅僅只是像在以往的作品中那樣簡單的將他要批判的現象拿來與加拿大和古巴等鄰國作對比,在《接著侵略哪兒》里他幾乎造訪了大半個地球。從生活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芬蘭,到經常被人們混淆名字的斯洛文尼亞,從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冰島,到位于非洲大陸最北端的突尼斯。又一次

他腦洞好大,這個題目天然的就很吸引人。michael:美國引發了這么多戰爭,我就舉個攝像機,去偷其他國家的理念,比真正的侵略好使多了!
然后每去一個地方結構大概是:地圖+發現這個國家發現的好的地方+跟他們說“你們這個地方已經被invaded了”、“我要steal this idea”(不是社牛還真做不出來這事hhh)+插旗子
看到了很多國家好的制度,讓我羨慕的不得了。
挪威:把犯人送進監獄也會保證他們的人權,送進監獄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教育;

接著侵略哪兒:榔頭、鑿子、然后開砸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