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死了。”
“不!他們還活著。”
終于看到一部與往日的價值觀不同的電影,雖然依舊是悲劇,但它從始至終貫穿著主角們的信念與希望。
這部穿插著音樂的默片在我看來算是當年的宏偉巨制了,影片拍攝于1934年,由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已然把整個中華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這一時期問世的新興電影作品,無論是在社會思考亦或是藝術表現上均日漸成熟。《大路》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戰爭的鏡頭,雖然為數不多,但也能夠體現出戰爭對于人民的殘害。
這個故事一共有八個主角

“他們死了。”
“不!他們還活著。”
終于看到一部與往日的價值觀不同的電影,雖然依舊是悲劇,但它從始至終貫穿著主角們的信念與希望。
這部穿插著音樂的默片在我看來算是當年的宏偉巨制了,影片拍攝于1934年,由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已然把整個中華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這一時期問世的新興電影作品,無論是在社會思考亦或是藝術表現上均日漸成熟。《大路》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戰爭的鏡頭,雖然為數不多,但也能夠體現出戰爭對于人民的殘害。
這個故事一共有八個主角

《大路》由被稱為“銀幕詩人”的孫瑜攝制,1934年上映,作為左翼進步電影代表作之一,無疑其歷史地位和成就在中國影史上都不可代替。有聲片探索初期,影片聲音多以歌曲的形式出現,《大路》作為配音片,也很好印證了這一點,音樂方面由聶耳制作,全片聲音主體是四段歌唱部分,但也有非敘事音效(聲音有點俏皮),對應敘事同時也增強了影片表現力和感染力。
《大路》不同于以往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它直接發出了抗日救國的大聲疾呼。國難當頭,電影人以電影作為武器,向全社會發出“救國”的呼喊

1.腳的轉場(省略性的時間過度)和拖著他們的腳進監獄。巴拉茲 貝拉的《電影美學》中提到的一部電影《回國》(不知道這個片名有沒有誤...)也是運用此內有力的表現方式。一群人回國的路上,腳踩在沙漠上,此處鏡頭只表現穿著草鞋的腳在沙漠上行走,接著是光腳走在大路上.....鏡頭不直接表現幾個國家地域的越過,沒有環境的介紹。就單單憑一雙腳就能表現大時間的流逝。
2.電影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不僅在畫面上下功夫,聲音也如此。聲音出現音樂,音效,對白時,還沒有成為一門藝術

剛剛看完,打開網頁看到一個新聞說,澳洲一華裔醫生被一病人連捅30刀,死亡。而由于罪犯是精神病患,因此被判無罪。我于是想到了二十面相,用法律外手段、其實也就是以暴制暴來中止了一位精神病患的繼續作案。
致敬江戶川亂步,為著他的良心我也要這么干。突然特別感慨,這世間不公與殘酷的歷史,悲哀地重復著。偏偏不是天災的不可抗力,而是人禍的自作自受。
我明白,電影的主題是頌揚在戰爭年代底層人民頑強不屈救亡圖存的那股樂觀積極的精氣神。然而,我的重點不知為何落在了其他地方。明明不是無聲片的錯,卻引起了我對于電影的恐慌。暴力、殺戮和死亡,可以這樣沒聲沒息地發生,就好像他從來沒發生過一樣。那種氛圍讓我又想起了《可可西里》那種恐慌,積蓄已久卻又無處宣泄的安靜。
丁香和茉莉營救六人時是用剪子威脅了女傭的,這種野蠻的方式,雖則有句話叫“治亂世用重本”,以此類比可以理解,可功利主義的方法在平民百姓身上體會到了,怎么說都不仁道。而無論胡幫管賣國與否,都不能否認這是窩里斗的現實,片子塑造的反派仍然是中國人

<一天一部電影>補昨天2019.1.2
這部影片由第二代影人孫瑜導演,他也是中國左翼電影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
除《大路》外,他還有《火山情血》《天明》《小玩意》《野玫瑰》等作品。
他的影片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同時還具有浪漫主義情懷和主觀情感,被稱為“詩人導演”。
這部影片講述了以金哥為首的六位修路工人,由于生活所迫,他們丟掉了工作,于是來到了通往戰爭前線的大路上修路,他們依舊保持著勤勞質樸的品質,團結、奮進、不斷修路,但被走狗地主關了起來

【大路】超越“主義”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