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難以相信那年她已經22歲……演一個孩子,剛剛開始發育的少女。她身上有一種無比特別的味道,優雅迷人。
我本來沒有發現,她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迷住了我,在這之前,有《人人愛上我老婆》(《Ma Femme Est Une Actrice》),導演兼男一號伊云·艾圖 Yvan Attal是她的老公;還有《幸福生活從美滿婚姻開始》(《Ils se marierent et eurent beaucoup d'enfants》),我為此還買了這個電影的原聲cd。
由于對她的興趣,我查了查她,驚人啊。怪不得她又拍片子又出cd。
她的爸爸塞爾日·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有人說“他統治了法語樂壇二十年,在91年去世之前,他一直是法國人生活的標志,他幽默,他放蕩,他不羈,他浪漫,他反叛,他是整個八十年代的縮影。 無法概括他的偉大,同樣也無法概括他的音樂,Chanson,Jazz,Rock,Funk,Reggae幾乎所有的曲風他都信手拈來,玩的獨到。更何況他不僅僅是歌手,還是作曲,作詞,導演,演員,甚至畫家,詩人,他仿佛有數個生命,重新剪接,隨意展現,讓所有的人同他一起游戲時代。”

法國人就愛弄這個。然后還獲獎,還被稱為藝術,我一直就特不明白。直到有一天看到王書亞的影評:相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這些制作人、導演、藝人更有文化。但是,他們的文化,恰恰是反文化的,反古典文化的。啟蒙(主義)是文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文化人大體上還相信崇高、偉大、優美、優雅等等。啟蒙則顛覆了這一切。啟蒙者是一群高度自戀的進步主義者,他們不論從理智還是從情感上都絕對地鄙視古人,所以,他們對古典文化進行的惟一工作就是解構:把神圣的事物還原成庸俗的東西,把文化還原到人的動物本能那兒。

在沒讀原著的情況下看了電影版伊恩·麥克尤恩的《水泥花園》,片中的意象和隱喻太多以致消化不能,想要完全搞清主題大概還是要擼一發原著。22歲的甘斯布美麗純粹得驚為天人。細碎的短發,吸煙的樣子,瘦削未發育的身體簡直不要太迷人。骨子里的優雅迷離早已散發得淋漓盡致。
看完電影版,又去讀了文字版。電影還是挺成功的,成功將文字轉化為電影語言,荒誕壓抑被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沒有提供新的角度或超越文本層面,但好在有原著打底,亦不必刻意求新。原始的動力在潛意識中完成了延續

生性問題,我向來愛把眼光投向世界上那個陰暗甜蜜的角落。對于自己的這種秉性,我曾一度有種難為外人道的羞澀與猶豫,說白了,這個世界上什么樣的人都多,積極向上的人類眼是望向陽光的,時間長了,變里外健壯,豐腴起來,面對人的態度也都染了太陽的溫度,看一切人都是善的。而我的同類則偏安一隅,孤零零的獵奇,尋找自己的快樂。我從來都信人是性善惡混,而所謂的惡除去大是大非,更是一種探索可能性的好奇心,正如盲人又身處黑暗中,試著除去自身的驚慌,慢慢摸索自身所在之處的界限,用自身丈量這承載萬物的世界究竟是大是小,究竟是寬容還是逼仄。
兄弟姐妹是一種奇妙的組合,男人與女人從一個母體受難而出,相互就有了混雜的身份,社會用倫理和道德規范了人行為的界限,分開男女擁抱的身體。父母被迫扮演人生第一位秩序警察。而當警察身份缺失時,混亂就變成一種可能。性與愛的混合體充斥著對于過去好時光的記憶充斥滿青春期少年纖細的身體。昏黃的燈光里,少年吹熄了蠟燭,淡綠色的眼珠就再也離不開那面目相似的同齡少女。綠袖子唱起來的時候
是男是女,又怎么樣呢?
姐弟(兄妹)愛上了對方,又怎么樣呢?
natural
一切回歸自然了。朱莉和杰克,他們都很像對方。杰克躺在土地上睡了一覺回來,朱莉夸贊杰克變帥了。因為他們都喜歡并向往著“natural。”骨子里的是一樣的。
影片中有很多隱晦的暗示,比如母親說杰克就像爸爸一樣,“不怎么表達自己的情感。”
或許在杰克生日的那個晚上,朱莉在倒立,裙子垂下來露出內褲,杰克唱著歌,看著朱莉,母親就感受到了兩人非同一般的情感。
四個不幸的孩子。看的時候哭了不止一次,特別是母親的死亡那里。

水泥花園:經典!貫穿青春期的回憶與愛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