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沃茨的圖書館,相信是最震撼觀眾的場景之一了,豐富的館藏,精靈飄飛的每一排書架,擦得錚亮的硬皮書,讓許多國家的的旅游宣傳口號都打出了“哈利波特圖書館即視感”的宣傳語。
JK羅琳在撰寫小說時,心中就已經選好了圖書館的拍攝地。
在熙熙攘攘的愛爾蘭都柏林市中心,有這古老的學院,興建于1592年,是歐洲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圣三一學院。其悠久的歷史和與劍橋牛津齊名的學術傳統,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求學者。
三一學院最有名的便是它的圖書館,館內藏有大量的珍貴著作

這部片子也是朋友推薦過幾次了,說是畫風特別唯美,每一幀畫面都能直接用作壁紙。看完后,我發覺朋友并沒有騙我,畫面確實很美,很小清新,一看就能讓你想起生命中那些時不時懷念的美好感覺,音樂也和畫面很搭,我并不介意當成有背景樂的幻燈片看,何況電影動作很流暢,并不卡頓··· ···
但是對于劇情黨來說,這部片子對于我有點煎熬。男主是個修道士,在他心中,經書高于一切,在劇情中的表現就是高于女主,高于那個不理解他禁止他出游的修道院院長——他唯一的親人。所以在大家為了防衛海盜修建工事時

故事取材于愛爾蘭一本經書,充滿神秘色彩和宗教氣息。劇情可以簡述為神筆馬良遇上白毛女,打敗了貪食蛇。
“沒有堅定的信念,再堅固的墻也是朽木一堆”這句偈語不是速食時代的我們快速消化得了的。誠心地講,這部動畫無論劇情再緊湊,意義再深刻,其實都無法超越令人窒息的配樂與令人發指的畫面所帶來的巨大震撼。整部片子像一首詩,適合在藝術館而非電影院觀賞。
擠掉《瑪麗和馬克思》提名奧斯卡,只是奧斯卡的品味罷了。

前面很多網友談論了各種體驗和感受,對其中很多頗為認同,這是一部很棒、帶有隱喻性質的動畫電影。今天仔細思索了其中一個頗為緊張的情節,就是小男孩深入黑暗的洞穴,斗敗大蛇,獲得著書必須的寶石。
之前一直沒有看懂為什么是這樣一種展現形式,類似于貪吃蛇?而按理說,這條蛇應該是立體的,小男孩墜入空虛空間中已經表達了這是一個三維空間,但是為何用一支筆可以用一條線來困住怪獸?二維和三維的理科思維困住了我,今天重看,終于獲得了一點線索,與各位分享。
首先我承認不應該帶著理科思維看待這個問題,這里都是隱喻,空虛的空間代表了未知的事物,而那條蛇,不管是二維還是三維,只是代表了為了獲得光明而要面臨的艱難,需要凡人去戰勝的,而支撐了小男孩的則是三樣東西,信仰,因為信仰光明來自于凱爾經書而去踏入洞穴;堅持,因為堅持才能夠勇敢的面對困難;智慧,因為擁有智慧才能夠戰勝可怕的對手,獲得寶石。那支手中的筆,正是代表了人類所擁有的智慧,用一個二維的圈圈困住怪獸,是隱喻通過智慧戰勝困難

我已經活了那么多年,我變成過鮭魚,鹿,還有狼。我看到北方人侵略愛爾蘭尋找黃金。我看到黑暗中的煎熬和苦難,然而我在最脆弱的地方看到了美麗的希望,我看到了那本書,那本將黑暗變為光明的書。
——阿詩玲
如果說電影是一部光與影的傳說,那么動畫則是魔幻的童心。《凱而斯經的秘密》是一部裝滿童心童趣筆觸的童話,鮮活的色彩正如一條彩虹的出現那樣讓人充滿驚喜。在影片的開始,阿詩玲的神秘的雙眼在森林樹葉的掩蓋下注視著世界,這個帶有絢麗色彩的童話由此拉開序幕。

我不知道怎樣開始
作為一個門外漢我完全不能客觀的,有操守的去評鑒一部影片。我所說的只是一點點感受。所有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請手下留情,不要指責我的粗俗與低級。
如果只是因為迪斯尼在奧斯卡的一再落馬就斷言2D動畫即將壽終正寢難免是武斷的。迪斯尼萬變不離其宗的造型、色彩甚至是劇情任誰看過若干年都會覺得干癟、乏味。作為一部二維動畫片何必去模仿三維的空間和光影?就好像攝影技術出現后傳統繪畫所受到的沖擊一樣,在一個悄然興起的三維時代,二維動畫還一定要以卵擊石與其死磕,效果也只能是此消彼長。并且,如果一味的在動畫片中添加五六十年代好萊塢電影式的橋段是一種特色,那真的很想問迪斯尼那些低幼的故事到底想講給什么人群?但是,The Secret of Kells 所展現是一種純平面的視覺效果——沒有透視并且大量運用裝飾性紋樣,裝飾滲透進這部動畫的每一個細節,這些手法讓電影看起來就像是一本精巧的手抄書。而故事本身講述的就是BOOK of Kells這本書背后的歷史。這種強烈的裝飾性恰到好處的吻合了故事的時代背景以及手抄本本身的特點

“凱爾經的秘密”畫面竟然可以這么絢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