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風暴、街壘之夜、新浪潮電影、存在主義和薩特和他的追隨者們在煙霧繚繞的咖啡館里討論哲學,以及遙遠的東方正進行著將持續10年的浩劫.....20世紀60年代的巴黎隨處可見宣傳自由、平等、反對權威的小冊子,學生為了電影而抗議,一邊抽煙一邊討論著電影。1969年大西洋彼岸,此后被無數人緬懷也不可復制的搖滾音樂節伍德斯托克.....20世紀60年代交雜著自由、反抗、戰亂、核危機、革命令人眼花繚亂的色彩,20時間60年代的巴黎或許也是文藝青年向往的時代

純凈……
純凈的叫人可怕,純凈是被處女的血染紅的,純凈是用裸體來表現的。
電影的情節,走到生活里,又從生活走到電影。
是電影還是生活?那根本不重要。
藝術是需要土壤的,正如愛情需要兩個人,有時候是三個人。
看夢想家之前,有個朋友走到我跟前,講了他最近喜歡的電影,他從來沒有給我這么細致地講過電影,他說這部電影早就出來了,可是一直沒有去看,那天看了,感受很深,他的表情很奇怪,說到這部電影的時候很認真,對于亂倫和做愛,他都沒有淫褻的評價,他說他最看重的,是這部電影對藝術的致敬,在他眼里,藝術是不能以平常的心態去衡量的,有時候亂倫是一種藝術,群P也是一種藝術,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來,能接受它而感到心靈的的慰籍和靈魂的上升,就是了解了藝術。
我不懂藝術,看他說得那么認真,就很期待看到這部片子,終于找到這部片子,那天一個人在家,認認真真地看了遍,我不知怎么去評價這部片子,好和壞似乎用不上,美和丑也很無力,從現實人生來講,那是對生活的期待和實現夢想的過程

2004-08-12 01:01:59
危危的觀影手記(五)如果我有個雙生兄弟
朋友新搬了家,就住在離我家不遠的地方。
她身體不適,請了半天假休息,我前去探望。
應病人的要求,我帶了本片子來看,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
那個下午十分炎熱,我們窩在空調房里。
她問:講什么的?
我想了想,不知道該怎么概括這么復雜的劇情,就簡單概括為:亂倫+3P。
這幾個字足以使她好奇的堅持2個鐘頭了,我想,雖然這樣做有點欺騙的嫌疑。
接著她又說:你介意不介意家里還有個日本GG一起看啊?
原來是她男友的大學同學從京都來杭州過暑假。
我說:如果他聽不懂中文,就連我罵他都聽不懂的話,那我不介意。
女友說,我保證他聽不懂。
之所以羅里巴索地講這么一大堆贅述
自有我自己的道理。
如果拋開電影符號論、國家機器、意識形態、五月風暴、學生運動這些不講的話
1968年的巴黎還是很復雜的
一個美國來的學生馬修 在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云涌的時候
與一對巴黎雙生兄妹邂逅了
同樣年輕的身體
決定了他們同樣的夢幻般迷亂

法國人似乎已經成了浪漫的代名詞,而法國的浪漫如今對于我們似乎只是意味著愛情的浪漫,意味著法國式熱吻,法國式的燭光晚餐,法國式的美酒,法國式的建筑,當然,還有法國式的電影。或許只有學歷史的人還知曉了法國式的革命,也只有如今上了些年紀的知識分子才記得三十多年前那場法國式的浪漫主義革命熱潮,那場轟轟烈烈的五月風暴。而如今,一部意大利人拍攝的發生在法國的電影將那幾個月的巴黎呈現在觀眾眼前,把幾個革命中的年輕人的愛情與革命以一種浪漫的,怪誕的形式向我們呈現。《夢想家》,意大利名導,貝托魯奇于2003年奉上的影片,一部充滿爭議又絕對優秀的影片。
故事由一個在法國上學的美國人展開,那是五月風暴前夕,1968年的春天,這位反對暴力的美國大男孩沉醉于法國電影。而那個時期,這個來自于以理性和功利著稱國度的青年無可選擇的被卷入了那場法國式的革命。作為大革命的故鄉,法國人浪漫的天性竟能使革命這一充滿了暴力的活動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而美國男孩馬修就遇到了一對法國兄妹里奧和伊莎貝爾,對電影的熱愛使他們相識

貝托魯奇在他的年逾60之時,拍出了這樣一部頗具影人自傳意味的[戲夢巴黎]。
片中到處都是60年代青年對于電影文化的熱愛…
以及那個大時代里,來自兩個世界的青年人的交融、反叛、爭執與分裂!
馬修來自美國,他會解釋美國越戰,他會標榜西岸文化…
兄妹是法國人,他們滿是浪漫純真且叛逆的細胞,甚至成年的他們還如赤子般一起裸睡…
于是,瘋狂的情愛后他們也會分歧:
馬修推崇美國喜劇演員巴斯特·基頓的表演,而里奧眼中最好的喜劇演員應該是卓別林…
里奧甚至譴責美國的征兵制以及越南戰爭,反而對“紅色政權”表示熱衷…
還妄想以此為題,拍出一種歷史洪流之感!
而馬修則認為,那種千篇一律而忽略個體是不對的。
結果,歷史上的1974年,法國真就拍了一部[解放軍占領巴黎]…而那些在青年人腦海中的“宏偉歷史”也被解構成了喜劇的嘲諷。
[戲夢巴黎]正是一場歷史潮流中的“渺小夢境”…
就像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就像婁燁的[頤和園],也像是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一天],還像是桂綸鎂演繹的[男朋友·女朋友]…

戲夢巴黎:《夢想家》——我們離夢想越來越遠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