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間,不知如何下筆了。對這部我看了兩次的電影。第一次是很多人,第二次是我一個人。導演們真的很愛拍關于父愛的電影,這或許跟他們的童年經歷有關。童年對個人來說,是最美好又是最重要的。第6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給我一個爸》中,盧卡帶著他的假兒子生活。《當幸福來敲門》則過多刻畫的是一個自強不惜的父親。到了香港導演彭浩翔的《伊莎貝拉》里,一個缺乏父愛的女孩愛上自己的“父親”。《完美的世界》或許給了我們另一種關系,布奇和菲利普是由一個偶然成了亦父亦友的關系。
兩個沒有父親的人,一起結伴開始了逃亡生涯。公路片、西部片和犯罪片,糅合在這部電影里。從菲利普被劫持后,他們就一直在汽車上。在這一過程中,布奇承擔了父親的角色。或許那本不是布奇的原意,他喜歡菲利普僅僅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8歲的菲利普還是個單純的孩子,而8歲的布奇卻殺了人。在我看來,這并不是布奇想要選擇的生活。當布奇問起菲利普的爸爸時,菲利普說也許等我到了10歲后他就會來看我。布奇無情的否認了一個媽媽對孩子善意的謊言,他告訴菲利普

“我一生中只殺過兩個人,一個傷害了我的媽媽,一個傷害了你。”
“你不壞,是嗎?布奇。”
印象很深幾個場景,一個是菲利普說自己從未去過游樂園更未嘗過爆米花等等,下一鏡時菲利普坐在了車頂棚;布奇被菲利普開槍傷害后,追上菲利普,告訴他,你是個英雄,救下了那一家人,你做得很好,這沒有錯;布奇知道自己難逃一死,最后時刻還想讓菲利普玩一場搗蛋游戲,還要她媽媽為此許下承諾......
布奇一生或者說他童年最渴望但卻未曾擁有的,都讓菲利普得到了,那一個“完美的世界”。

你不生氣嗎?
我們把話說明白,偷東西不好。但如果你特別想要一個東西,又沒錢買的話,悄悄拿一個也沒什么關系,這就叫例外。
怎么了?
沒什么。
布奇和菲利普,一路躲避著警察的追捕,一路向前走。
即使錯過了萬圣節,布奇還是戴著菲利普去找其他人要糖果,在得到否定的情況下,會偷偷用槍威脅卻不讓菲利普知道,還跟他說,永遠不要低估普通人的善心,人都是多面的呀。
我不是好人,但也不是最壞的,我只是一般人。
最后,菲利普奔向布奇,有點淚目啊。小手牽大手,一起往前走。

導演不用刻意提示觀眾完美的世界這個諷刺。
一個逃犯,一個無知的小男孩,一群追捕的警察。
警察追捕逃犯,天經地義;但逃犯是如何走上犯罪的?警察中的敗類為何不能得到審判?
現實中的法律,人心中的道德。觸犯了現實的法律,卻擁有愛心;在現實中懂得規避犯罪,卻是無德無愛之人,一個已死,一個仍生。而生者,繼續營造人間地獄。
我看到這個罪犯的無助:從小惡劣的生存環境,父母教養的失敗,;也許他父母的父母也是教養的失敗,就這樣一代代的錯......
又因法官的私情因不重的罪被判入少改所

20年后才看到老牛仔的這部感動神作,看到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海恩斯最后之死直接飆淚,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一個好爸爸。
讓一個有缺憾的越獄逃犯做正面主角,這樣的片子在天朝屬于鳳毛麟角。自幼童年缺失讓其在逃亡途中與作為人質的小孩子相濡以沫,進行全方位愛的呵護以及人生的教育,有點兒類似《菊次郎的夏天》,但沒有那么搞笑,畢竟警察局長緊隨其后,全州戒備堵截。全片沒有刻意的去營造童話,搶劫勒索的案件還是照常發生,飛利浦不斷地成長,海恩斯將自己的全部教授于他,包括自己的死。
美國這樣的片子似乎不少,《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第一直覺,美國電影一直在教育我們,不要輕易給一個人貼標簽,他也許根本不是你認為的樣子。
警察這條線出彩不多,老牛仔自己扮演的局長戲份也不多,女專家也不是很搶眼,全都烘托凱文了。其實最后也不能怪狙擊手,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小孩子的家庭介紹實際上很重要,所謂清教徒其實還是貧困所致,貧困不是罪惡的根源,它本身就是罪惡。
海恩斯臨死前給了小飛利浦一些鈔票,最后順著刮破的洞在天空中飛舞。不是童話

完美的世界:假以時日,一類人會營造一個完美世界給另一類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