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讓人變得越來越個體化,無需在家庭羈絆中得到成長養分,也不屑在此找尋存在感:兒子戴起耳機忽略很多紛紛擾擾,女兒沉迷網絡聊天,媽媽只是個操持家務的仆人角色,趾高氣揚的爸爸指點江山并不需要誰的反對意見。家庭仿佛變成一個只是有著法律血緣關系,湊合過日子的組織,家有煙火卻無溫暖。
斷電后的社會,大家才在共同生存中明白到家的意義:再苦再甜的日子,慶幸是我們沒拋下誰。爸爸終于有了一家之主的模樣,追豬跑,做木舟,將妻子和孩子都送上岸,自己還緊緊地保護自行車和行李。兒子丟下手機

或許是不太了解以及沒有興趣吧 一直對日本文化不很欣賞
雖然初中的時候看了不少宮崎駿 也聽過日文歌 喜歡過古川雄輝 但在電影上 我不太感受到《情書》的情愫 《小偷家族》的溫暖不及壓抑 《你的名字》莫名其妙 更別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太害怕了 應該就這些吧 沒更多了
這一次 讓我改觀了很多很多
開始是一如既往的聒噪 可能有人覺得日語可愛吧 我不太覺得 而且亞洲文化從古至今對女性的輕視 在日本尤其嚴重 看著媽媽像仆人一樣伺候丈夫兒女并且覺得理所應當 我有些不舒服

不需要特效,不需要大場面,沒有山崩地裂,沒有飛禽猛獸,停電,也是另一種末日吧。
爸爸其實挺有智慧的,停電沒幾天就帶領全家逃離東京,那時候甚至超市還在賣東西。家庭主婦的砍價功力刮目相看啊,另外逃亡時候還帶著燃氣爐給家人做飯,真的太厲害了。妹妹逃亡也要帶著假睫毛,精致女孩無疑了,爸爸不也是一路帶著假發的嘛。哥哥在很多時候都很有擔當,從開始小心翼翼的包好手機,到最后扔掉手機拿手機殼補輪胎,還有讓大家吃貓罐頭,喝發動機補充液,其實哥哥一直默默做了很多。
養豬的爺爺談起自己的孩子

電影講述了在全世界遭遇停電的背景下,一家人決定騎自行車從東京前往鹿兒島的整個過程。我覺得電影一開始的細節處理得很好,媽媽妹妹在家不化妝,可以看到臉上的雀斑,弟弟整理的是經濟學筆記。
父親一開始的性格很大男子主義,不怎么考慮他人感受。家里明明煮了飯,兒子卻在外買東西吃,罵兒子敗家子;停電第一天十分著急,不停責問媽媽為什么停電;從家里出來上班,發現電梯也停了,沖著人群大喊大叫。這些都在刻畫父親比較自我的一面。一家人出發后遇到了戶外騎行的一家人,父親將貓罐頭貼紙撕掉

折射出了,現在我們的社會對某些固定的資源依存度太高了,高到一旦發生動蕩就可能導致整個社會崩潰的地步。
社會發展得太快,如果只顧一股腦往前沖,可能明天就是末日。慢下來去思考一些生存的意義,和生存風險的應對辦法。我覺得是有必要的。
我們有必要思考如何應對小行星的撞擊、太陽風暴的爆發、海平面上升、黃石火山的爆發、未知病毒的爆發……路很長

生存家族:當全世界停電,開啟逃離東京之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