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的故事富有浪漫氣息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單槍匹馬穿行在歷史的畫幅里支持弱小對抗殘暴。幾乎可以拔到格瓦拉那樣的高度。
但是關于查理的故事,我卻傾向于接受另一種觀點:無名的人在背后做事,而挑選一個平民英雄站在前臺充做門面。事成之后他拿走榮譽接受訪談,而無名的人們繼續做下一件事。
結合以往一己之力對抗xxx的英雄們的實際情況,我覺得這一個也不會偏離太遠。
另外關于阿富汗戰爭,還是有一個觀點要更正:就像死在玻利維亞的切一樣,一場現代化戰爭不是靠游擊隊小打小鬧能搞定的。
游擊隊有英雄主義的浪漫色彩,但是真正的生意總是很嚴肅而又無趣。電影中有旁白描述毒刺導彈和40mm機關炮給蘇聯人造成的損失:那對于一支龐大的軍隊來說其實什么也算不上。
蘇聯的覆滅和阿富汗的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蘇聯老兵們總是忿忿地說他們并沒有輸掉那場戰爭,用某個前特種兵軍官的訪談說,他們不過是“一直壓著一個小個子揍得他鼻青臉腫,卻發現一分錢好處也撈不著所以就走了”
——從解密的文件和數據來看,就戰爭的交換比來看,的確是這樣的。

看完電影,我的考據癖又發作了,上網查了有關阿富汗戰爭,基地組織以及Wilson和Joanne的歷史,查完后不小的感嘆了下。
先說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是蘇聯對阿富汗赤裸裸的侵略,起因是阿富汗拒絕蘇聯扶持的傀儡政府。蘇聯在戰爭中的暴行我是相信的,畢竟二戰期間,蘇聯人殺死的波蘭人比德國人殺死的要多的多,本來就是一個嗜血的國家,我認為導演并沒有夸張。所以,Wilson和Joanne看到這樣的慘狀而生惻隱之心我是相信的,但是真的就是同情而去爭取3億(一說是10億)美元的援助嗎?
這個世界上悲慘的地方多了去了,美國會花錢援助的話一定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當時的利益則是,因為冷戰,不能讓蘇聯占有阿富汗。
其實現在看來比較扯的,即使美國不援助阿富汗,蘇聯一樣會解體。阿富汗這個國家,以前和英國打仗就沒敗下來,所以說,窮是窮了點,但是骨頭是硬的。
好了,一個吃喝嫖賭俱全的政客,一個無聊透頂的富婆,兩個人開始拉贊助了。喜歡電影里面對政客赤裸裸的描寫。脫衣舞女輕松搞定國家領導人,政客本人的秘書全部是波大無腦的花瓶,以色列人表示

There was a little boy, and on his 14th birthday he gets a horse.
And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says, "How wonderful! The boy get a horse."
And the Zen master says, "We'll see."
Two years later, the boy falls off the horse, breaks his leg.
And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says, "How terrible!"
And the Zen master says, "We'll see."
Then a war breaks out, and all the young men have to go off and fight, except the boy can't because his leg's all messed up.
And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says, "How wonderful!"
And the Zen master says, "We'll see."

原來以為只有中國才有這種影片,原來美國也有。極力丑化對手,美化自己。
原來對阿湯哥印象極好,現在也不這樣想了。
不是說這種題材的電影就一定是主旋律,但這部影片完全是一種宣傳手段,而不是在講故事。

說實話,很痛苦的看完了這部相當“美劇”風格的美劇。無論從畫面顏色,到鏡頭銜接,再到穿插到故事其間的每一個隱含性的霸權傾向,再有就是美國風格的情色文化。
看的真不爽,又是一個塑造英雄的電影,套路基本上每個人都能猜出下一步會出現什么,所以編劇上很失敗。還沒有比起看地道戰和地雷戰起勁。不過一個英雄主義橫行的時代,確實需要這么一部片子,這不是美國人派給全球看的,實拍給自己窩在被窩里面意淫的電影,所以電影會不會被其他國家人們接受與否本無所謂。
有關戰爭,似乎很多人都陷入一個輪回,我們看到戰爭表面的殘酷,卻很難發覺戰爭深處的根源,到底矛盾在哪里糾結,到底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是什么?
不行,這電影太二逼了,不多說了。

查理·威爾森的戰爭:僅是事實的一個側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