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展現了德國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猶太人的戰后生活,而卡爾·馬克維斯在影片中扮演的男主角展現了猶太人的生活的一角,他們顯得蒼白,對世事的恐懼,害怕他人提起自己的過去,為此他們隱藏了自己的過去。
猶太人在世俗的眼光中他們是智慧和財富的傭有人,他們少數的人,占有了大部份的社會資源,為此他們著到政治的迫害,希特勒只是利用集中營這種工具去剝奪猶太人的財富,殺害猶太人而來凝聚日耳曼人,和其它歐洲民族的手段。
同樣是政治的考慮,影片的故事的導索偽鈔也成了德國人的政治工具,他們計劃用猶太人制造英磅和美金去打亂盟軍集團的國家經濟,而取得最后的勝利。那知事實難料,在偽美金開始批量生活不久,德國人已經戰敗于盟軍的手下。

吃早飯的時候還和frank談論為什么該片拿獎的原因,拙見有三:
1.主題好 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影片風格走回主流
2.情節好 挖掘人物內心上的變化,從茍活到拯救,從熱情到看清被利用的本質,多條線路發展
3.畫面音樂也不錯

從《辛德勒的名單》到《鋼琴家》,仿佛著力于反思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罪行的影片總能得到影評家的青睞。《偽鈔制造者》的獲獎,似乎又一次驗證了這一點。
不過,我不相信僅僅靠討巧的話題,簡單的重復,就能吸引挑剔的影評家的眼光。
《鋼琴家》較之《辛德勒的名單》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到了《偽鈔制造者》這種反思,終于開始凌駕于是非之上了。
影片似乎始終在竭力模糊、挑戰大家的是非論斷,所謂的正義與非正義,所謂的善與惡,黑與白的拚殺、爭斗,在影片中無處不在,卻又無時無刻不在讓觀影者一次次感到猶豫的沉重。
是啊,我們習慣了把事情一分為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那么多中間的東西,我們喜歡義正言辭的否認灰色的過度層,可我們實際上,卻都活在灰色之中,人間,就是介乎于天堂、地獄間的灰色地帶,我們人,就是一個是非難辨、善惡難定的物種。
如果,不敢正視這一點,那所謂的善,只能是偽善,所謂的正義,也只能是標榜的而已了。
也許你對這種題材感到審美疲勞了,不過我還是建議你看看這電影

人生總是跌宕起伏。前一分鐘你還是偽造大師,下一分鐘你就成了集中營的囚犯。如果不是一技伴身,大概也就從此埋沒。
看過很多二戰片,不管是什么,其中的德國士兵,或者死傷,或者投降,或者強硬。極少的片子會跟Die F?lscher一樣,將德國士兵的人性放大出來。他們也要錢,他們也要為將來考慮,他們也是他媽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也希望用錢買命!
發現走題了。
集中營里面的故事,總是體現了復雜的人性,總是本質。有的選,沒得選。
他們的表情,很棒!

“伯納德行動”卡爾·馬克維斯作品,這世界還是個大集中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