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影《花樣年華》的藝術特色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就猶如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詩意又浪漫,婉轉又自然。由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就猶如一首婉約的唐詩宋詞,影片以一個被丈夫冷落的女人和一個遭妻子背叛的男人為主人公,講述了兩個人相識、相憐、相愛又相離的故事。整部影片宛如一首舊上海的老唱片,暗啞、憂傷、緩慢的流淌在黃昏而蒼涼的夕陽殘照下,撩起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哀婉、幽怨、落寞而凄涼的情緒。
電影《花樣年華》比較強調暗色系的運用

一個男人的曖昧史
周重林
曾經沒有幾個人會相信曖昧具有巨大的穿透力,更沒有幾個人認為曖昧在一直支撐著我們的文學與藝術傳統。只有在消費社會的今天,大眾文化成為了某種表演的時候,人們才從空前的媒介宣傳中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王家衛這個名字成為中國當前文化最關鍵的一個詞以后,曖昧便不再羞答答地躲在世人的眼后,而是以越來越快的加速度呈現出來。
也可以這么說,王家衛使我們領略了曖昧的迷人力量,他用自己和他的電影同時向人們拋出曖昧魅力的無限性。這個終日戴著墨鏡的男人的狡詐的,他害怕別人太看清楚自己,也擔心自己把世界看得太清晰,于是便通過有色眼鏡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眼鏡不過是外在的一種表現,他真正的目的就是保持與這個世界的曖昧。《花樣年華》中,周蘇兩人把曖昧謳歌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最早洞悉曖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人,是朱大可,他從《梁祝》的經典愛情個案中,揭示出隱藏在故事本身里的關鍵要素,他稱之為同性戀的話語。為了這篇文章的緣故,我把它叫做曖昧。梁山伯與祝英臺并不是有關曖昧的最早版本

《花樣年華》飽滿的愛情片 關于畫內音和畫外音的一些筆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