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個人物出場的時候下面都會寫上與死者的社會關系,到最后赤星的姓名下面寫的是無關係。別的人或多或少與典子有些關系,而赤星這個局外人卻最熱心,管的最多。
2.赤星將案件相關視頻發出后,網站上會出現人的頭像和昵稱。其中一些人在懷疑美姬是兇手時滿嘴噴糞,說美姬內心丑惡,甚至將她的相關信息都人肉出來了。最后結案真相大白之時又是這些人說該給美姬一個道歉。還把責任推給赤星。
3.美姬小時候喜歡幻想。她幻想那個男生對她說過的話最后從夕子嘴中說出。說明了....橘勢大好啊!!!!!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辨更是為虛。
日本電影一貫的慢條斯理,平淡中又有一些小起伏,沒有驚喜卻也并不太乏味。懸疑并非主旨,殺人動因也比較俗套,但這應該都不是電影的主題。電影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體現人性嫉妒本性、輿論暴力,并且穿插了很多的信息量。做一個分類總結吧:
1.比較與被比較是不幸福乃至產生嫉妒的根源,即使自身已經是當前群體里的一個佼佼者。
2.無意比較卻被比較者有可能會莫名的受到別人的傷害。
3.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辨更可能為虛,片段性的拾取內容,有可能和實際情況相反

2014韓國犯罪片《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又名《白雪姬殺人事件》,根據日本同名小說改編,豆瓣評分7.5,時光網評分7.1,IMDb評分6.9。
看過本片,腦海里浮現出了好多詞匯——
職場霸凌。
口蜜腹劍。
人言可畏。
道聽途說。
流言蜚語。
看過本片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此豐富的劇本構思看著非常過癮,影片與時俱進地融入了職場霸凌、網絡自媒體、鍵盤俠、人肉搜索、網暴、社死……等非常豐富的戲劇元素,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不斷反轉、真相令人瞠目結舌的懸疑大戲。
本片誕生于2014年
再一次體會到日本電影對故事設定的注重,而且總是能把氣力落在故事里一個小小的點上,埋得深,似乎不重要,但在主題之外卻最動人。
日本新本格推理大師島田莊司曾描述什么是推理故事,——就像一條魚,看到的是故事、細節,是豐腴的魚肉,想要人找到的卻是那一副魚骨。在本片,罪案其表,純真其中。這是一個天然的故事,但映射在網絡中,它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事故”。
不管是電視媒體還是網絡媒體,所做的都是將我們眼前的現實平面化呈現。無論一件事有多少細節,媒體總是追求一次性地、盡可能地展現及時的內容。在這方面,網絡媒體做得更快更高效,各種渠道消息匯集在一起形成結論,又快速擴散出,猜測很快演變為“真相”,就像每個人都真實地目睹了現場畫面。于是電視媒體也為之風靡、諂媚,惰于實際調查,迅速地采用了被猜測出來的“真相”。
雖然一輩子有很多事故,但一個真實的人是由故事組成的。在媒體的速度之下,眾人以為親眼目睹的“畫面”代替了人的形象。這個人似乎是一張寫得再明白不過的紙片兒

人物
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喜歡上了井上真央,內向的井上真央一直把所有感情壓抑在心里,所以才會被人利用,差點當了替罪羊(原諒我的劇透)。內向的人感情一旦爆發,會更加的炙熱,就像一座火山,所以井上真央在結尾處邊瘋狂流淚邊和小時候的閨蜜玩閃燈游戲,好吧,我承認看到這里的時候,內心被深深的打動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初識井上真央是因為網上比較火的一張“禽獸”的動態圖,大家還記得嗎?
對了,電影的名字叫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不知道白雪公主是指的那個外向的被害者還是井上真央,如果不是井上真央,我覺得叫白雪公主被殺事件可能更加的合適,其實打心里說,我覺得井上真央才是我心里的白雪公主。
主題
我從電影中讀出的主題大概就是網絡輿論的暴力之處,如果不是電視及時播出查找到真兇的新聞,恐怕井上真央就在賓館里面自殺身亡了,而造成這一切的除了兇手的縝密計劃之外,和輿論壓力的推動是有著更加直接的關系。男一號基于某些片面事實的推斷,讓一切憑空猜測看起來合情合理,而網民的評論不就是煽風點火?看似是正義的審判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熱門!將來肯定會有如意的事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