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談談這部劇的優點
第二部分:這部劇的經典臺詞語錄
————————————————————
第一部分:談談這部劇的優點
————————————————————
10/10
這部劇貫穿始終的,是當時的人們對“體制問題”的思考、實踐和教訓,以四大主角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的經歷反映了不同體制的優缺點,尤其是專制與民主的對比(至于君主與共和的對比,其實并不重要,康有為的堅持君主是遺老情懷

太后的壽袍有點大
文/蕎麥花開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8>
10集,太后:“李中堂,你來得正好。看看我這身兒壽袍做得怎么樣?這是我自己畫的樣子。”李鴻章一看,壽袍上繡的是龍!這可是逾制了。正名定分,太后再怎么也只是“后”,后世修史,慈禧端佑皇太后再怎么也只能以文宗孝欽顯皇后進《后妃傳》!李鴻章儒臣,綱常名分,唯此是大,所以他微微一笑,躬身回話:“太后,是不是有點兒……大?”太后自然懂得,轉身也是微微一笑,若不經心地問隨侍一旁的李蓮英:“小李子,你說呢?”李蓮英忙回話:“不大!挺合身兒的!”太后一笑:“奴才就是奴才……李中堂說的大,你是真不懂啊,還是假不懂啊?”李蓮英:“奴才以為,太后就是把天上的云彩摘下來做衣服,也不為過!”李蓮英這兒的回答也是一個標準奴才的回答,就是甭管他聽懂沒聽懂,什么名分啊禮制啊這些個東西,是你們那幫子讀圣人書的文士儒臣的事兒,奴才我這里直接繞開這個

我知道,你們很著急。張勛復辟了,國會又開不成了。我們本來是共和國,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了封建主義專制主義的東西,這個問題不解決,專制復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國就永遠是一個泡影。
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博愛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民眾,仍被奴役著。
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權力大的有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民眾,沒有權力,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口頭上虛偽的愛。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又一次地肆無忌憚地干涉立法: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你不服從,我就逮捕你。
那行政是什么呢?應該是服務于國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國六年來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這是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中首句話,此話說得極有道理,也是我們看待每個時代英雄人物該有的態度。從晚清到民國這段歷史,實屬“我中華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時代更替與歷史上任何一次的王朝更迭都有著根本的不同;這個時代下的改革,相比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也有著前所未有的艱難。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下,面對內憂外患,無數仁人志士都在尋找救國良方,力圖強我中華。然而面對這巨大的變局,正如李鴻章所言,“一個時代的人只能做一個時代的事情”,一代人只能跨出一小步,不斷堅持,最終才能填平與時代的巨大鴻溝。
歷史影視劇的任務從來不是為觀眾展現所謂完全真實的歷史事件,也沒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有所觸動,引入一種思考,也許這更符合歷史劇拍攝的宗旨。作為一部影視劇,《走向共和》絕對是一部難有出其右者的杰作,不是因為對歷史的還原有多真實,也不是因為其拍攝的藝術水準有多高,而是它以一個時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框架,體現了一種宏大的具有深度的歷史觀

走向共和:歷史不是像教科書上那么弱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