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聽說過這部經典,年紀太小,以為可怕,沒有看。
很久之前約略看過中英文對照的書本,年紀還小,對其中情感之事囫圇帶過,只對神秘氛圍和故事情節吸引,私以為 魅影 男爵 克里斯汀 就是對照著 壞人 王子 公主來著的,小孩的思維。
上大學時,宿舍有位好友喜好文學,常與我討論,話題的由頭就從我碰巧下載了歌劇魅影的部分曲子開始的。這個年齡,已經開始不膩歪愛情小說和電影了,不過對于“魅影”的“愛情”,最直接的感覺就是 不可能,盡管他才華橫溢,天才難得,唯有唏噓感嘆。
后來的后來,在百無聊賴中看了這部電影,之前已經對 付出所得,承諾但當 略有感悟。
誠然,這部作品所以經典,在于它敢于表達這樣一種思想:付出了不一定能得到回報,此之于愛情尤甚于此。
任何一個時代,人們對于愛情的認識都最先來源于關于它的種種描寫,有情人終成眷屬,感恩而以身相許 這是愛情常見的定律。
人們對愛情的理解往往摻雜著道德的規則,然而這部作品含蓄而強勁地表達了愛情只是人自然而然產生的情感,是那樣簡單。
“魅影”把自己的一切給了克里斯汀

這個電影,每每看到最后,都會流淚,尤其是最后唱the point of no return時,P、C、R三人之間微妙糾結的感情流露:Phantom的絕望濃烈的愛,Christine的同情和不忍,Rauol的震驚和心痛。
當Phantom由起初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the power I'm over you”,到最后以迸發之力唱出Christine和Rauol的定情之曲All I ask of you中的“I love you, Christine”。一模一樣的字眼,一模一樣的曲調,他應該明白了:占有,并不是愛。Anywhere you go let me go too。
Rauol對Christine唱: Save you lead you from your solitude.
Phantom對Christine唱:Save me lead me from my solitude.
Christine給了這個邊緣化的魂靈理解和撫慰,讓愛的花朵從這被世間的偏見和漠視荼毒的心靈土地中生長了出來。
最后,Phantom給Christine和Rauol的愛放了一條生路,寧肯自己重墮那不為人知的黑暗中,我想那是他已經明白:真正的愛,是給予。
(以上是對這個電影自己最深的感觸,當然很多其他地方也值得寫,等得以后吧。)

百老匯的音樂劇似乎在國內常被與歌劇混為一談。殊不知百老匯音樂劇正是“通俗”這一紐約的精神的象征之一,與陽春白雪的歌劇大相徑庭。簡單地說,音樂劇的歷史要短得多,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多樣,唱法通俗,可以加入對白,目的都是為了突出劇情;而歌劇誕生于意大利,源于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只能有詠嘆調和宣敘調兩種唱法,重點是欣賞音樂。很明顯音樂劇的特征是更貼近大眾。所以百老匯不是一個古典軒昂的圣殿般的地方,而是休閑而充滿激情,同時具有藝術水準的地方。
[img=1:C][/img]
最著名的音樂劇自然是《歌劇魅影》了。為了防止現場看不懂,在家預習了一遍電影版的《歌劇魅影》,每首歌都悅耳而飽含感情,還能朗朗上口,可以說都是充滿誠意的真情之作。在角色設計上也頗下功夫,如幽魂般又充滿激情的魅影,如天使般靈動的Christine,年輕癡情的子爵,以及花腔夸張的Carlotta,詼諧的兩個劇院經理,老成的Giry夫人,和清純青澀的Meg等配角,各種不同的音色交織在一起,配上凄美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愛情故事,絕對是視聽的頭等享受。
[img=2:C][/img]
歌劇魅影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又譯做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1986年首演,于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音樂劇四大名劇之一。《歌劇魅影》的音樂帶給了我們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無論是幽靈、克里斯汀還是拉烏爾都帶給了我們不同的音樂感受,他們用自己的聲音去詮釋了對各自的愛。這無疑對觀眾來說是一種音樂美的享受。
這是個典型而感人的愛情故事,關于一個出沒歌劇院里,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丑陋面孔的神秘幽靈,愛上一個女高音歌唱演員的故事

【歌劇魅影】愛可以讓人原諒一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