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的部分對我來說確實有點多了,挺簡單的故事拉了三小時,但是人物情緒什么的還是挺好的,且赫本真有氣質。個人覺得,非常主觀地說,最后結尾教授說的“我的拖鞋在哪里?”然后掩面處理挺好的,之前教授也對伊萊莎問過同一個問題受到伊萊莎的拖鞋攻擊,所以我覺得他這么再說一次是因為雖不樂意低頭向自己的高傲對自己的愛意認輸,但自己的高傲還是被伊萊莎的一句話打碎,最終只得說“我的拖鞋在哪?”,應該是承認自己錯了,要女主像之前一樣用拖鞋狠狠地揍他。所以,我覺得結局還不錯。弗雷迪其實也不錯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我小學的時候,春節假期的某一個夜晚,在走訪親戚互相寒暄的間隙當中,我因為過于無聊溜進了表姐的房間,和她一起看了這部時長三個小時的片子。
當時的我還沒看完這部片子,大人們就已經結束了寒暄,我看了一大半還是不知道奧黛麗·赫本是誰,孩童對于這部片子的印象停留于女主角長得真漂亮真像一名公主,像我床頭的芭比娃娃,而那個老愛生氣讓她哭泣讓她傷心的老男人,又怎么能配得上她。
時隔十多年,二十多歲的我才終于坐下來,從第一秒開始看到了電影的最后一秒

1.減分點:厭女內核充斥全片
無數個地方(我都數不清了 也不想細說了)(尤其是多次提到marry,以及老爹的第一首luck歌和教授的why women can't be like men?還唱了兩遍第二遍對著女管家唱的 還有歌詞“如果我沾花惹草 pleasesend her out of the town)都讓我大皺眉頭 如果不是這部片子太經典了我是不會再繼續看下去的
如果是現實刻畫的話 那真是五十年前的英國社會在男女平等意識上和大清一樣了
如果是添油加醋那么我好像沒有看到反諷和反省 更多的是調侃和理所應當

起初是賣花女去找那個語言家的茬,然后語言家口出狂言說可以改造她,讓賣花女變成淑女。賣花女信了就去找那個語言家,還說自己可以花錢學,然而她并沒有足夠的錢。
但是語言家突然想和朋友打個賭,所以就收留了賣花女供她吃住,并且教育她。但其實按照伊莉莎的想法是,因為她喜歡和語言家在一起,才會容忍他對自己做那么多事情?而且該賭氣的離開,說人家不重視她?
到最后,語言家安慰自己是自己習慣了和她在一起,所以這是愛情么?總覺得怪怪的…

《窈窕淑女》這部電影與《降臨》相比帶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降臨講述的是未來是科幻,它融合了很多科學技術,而窈窕淑女把我們拉回約百年前的英國社會,在真實存在的社會背景下將故事徐徐道來。由這部電影,我打開了語言學中社會語言學的大門。
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社會。通過電影,我認為社會是在一個特定大環境下的人與人長久維持彼此依賴的結構,一個共同生活的人群,包含了不同的社會階級地位,如影片中就有王室成員、貴族士紳、普通市民、底層百姓這樣的社會分層

好看的歌舞片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禁室培語(AFI100 TOP 091)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