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名字“多余人”這個名詞其實是有出處的。
“多余的人”源自19世紀的俄羅斯文壇,是對當時一種文學典型的命名。他們屬于貴族知識分子,但既不滿足于自己的上流社會,又不能跳出這種生活的小圈子與人民結合,生活空虛,性格軟弱,沒有向貴族社會抗爭的勇氣,只是用憂郁、彷徨的態度對待生活,在社會上無所作為。所以在他人看來就成了社會上“多余”的人。簡言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亨利在片中提到了兩次,要去俄國旅行,那里不用花太多錢,在黑海一瓶香檳才4美元。這算不算一種暗示。
亨利應該是多余人的代表和典型。父母留下的財富揮霍殆盡。像鴿子一樣自信的行走仿若擁有整個城市,卻只能依靠別人而活。瑪麗說應該要坦誠的生活,放佛就在反對那些不坦誠的生活態度。多余的生活似乎適合路易斯,但我們始終能看到他的真誠。看著鏡中女裝的自己,目送毀壞了的父親留下的汽車,老板告知他升職的話語,他在一度迷茫和脆弱中找到了自己,我們能看到光明在這個多余的人身上閃耀。直到他悟到So,there they are,where we are?
看的版本很清晰。我很喜歡路易斯…

故事背景設置在繁華的曼哈頓,講述的卻是發生在一群小人物之間的故事。知書達理的文藝青年路易斯向往曼哈頓上流社會的紳士生活,懷揣理想,卻迷茫懵懂,不知道該如何尋找生活的樂趣,機緣巧合,偶遇古怪的房東老頭亨利。亨利是一名窮困潦倒的劇作家,行為怪癖,自稱“多余的人”,卻幽默博學,在與年輕的路易斯的共同生活下,不知不覺間成為了路易斯的成長顧問。。。
這是一部講述友情的影片,文雅、單純、脆弱且有著異裝癖情結的路易斯就像一個迷路的孩子,而古怪、自負卻內心溫暖的老房東亨利卻成為了他生活的引路人,亨利教會了路易斯如何免費混進歌劇院、如何得到上層社會的邀請、如何才能乘坐私人飛機去弗羅里達度假,甚至如何正確的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小便。對于年輕的路易斯來說,與亨利相識后所遭遇的一切如同一場在曼哈頓城展開的“奇妙冒險”,在這過程中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勇敢的接受了自己內心中小小的陰暗面,開始主動追求心儀的女孩,并與亨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本片改編自喬納森-阿梅斯的同名小說,而阿梅斯也是我最喜歡的當代歐美青年作…

【多余的人】心里住著個完美紳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