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這部電影,是在當月的《看電影》上。沉重背景,冷峻筆調,都告訴我,切莫走近。
終究還是有噱頭讓我走近的。
酷似Chris Martin的男主?還是對殘酷情節的惡趣味?
或者就是這個冷調子勾引了我。
我一直都龜毛的不太純粹。
看完之后,把它拖到了“佛洛依德擦鏡頭”的豆列里。
童年陰影童年陰影,我們怎么能缺少童年陰影。
它是溪流中奄奄一息的小馬;它是更衣室里興致勃勃的體育老師。
我想你變成這樣都是你的童年害的。
這不能否認,即便我們是刀槍不入的中華少年。
1個半小時的片子,以我的底線來說,不算難熬。
有倦怠,有惡心,有物理上的痛。
看到男主的脊背,我下意識的裹緊了自己。
這就夠了,如果背上有毛,它們一定豎了起來。
這就是好的視覺藝術。
純扯淡,與該片主題無關。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
不和你談論痛徹心扉的爭奪。

北愛共和主義者抵抗運動以不同形式被無數次的搬上銀幕,《饑餓》必將成為的一部力作躋身其中最優秀者,即便她來源于小制作,而且受關注程度還不算高。
第一部分“地毯”“不沖洗”抵抗和第三部分“饑餓”抵抗以還原真實為出發點,而第二部分以一種語言還原內心的形式表達(一段長達17分鐘雙人對話、一段長達5分鐘的個人特寫)。切割清晰卻連貫統一。同時也造就了2008年最優秀的男性角色之一。
2009-02-13

電影《饑餓(Hunger)》描述了1981年,被關在的Maze監獄的愛爾蘭共和軍(IRA)成員鮑比·桑茲(Bobby Sands)進行了66天的絕世抗議最終殉難而死的故事。鮑比的這次抗議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他本人也被愛爾蘭共和軍,以及很多愛爾蘭人作為英雄來紀念。
這一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宣布,把被捕愛爾蘭共和軍成員當作普通罪犯,而非政治犯對待。在電影中有撒切爾夫人講話的廣播“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olitical murder, political bombing, or political violence. There is only criminal murder, criminal bombing, and criminal violence.”。在監獄中,作為政治犯將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且,作為政治犯而非普通罪犯將意味著承認IRA成員的行動是一種政治主張而非普通的犯罪。所以,在獄中的IRA囚犯則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抗議。
電影并沒有一開始便直接描寫以鮑比的絕食抗議,而是先描寫了之前另外的兩個抗議——“Blanket”和“No-Wash”。“Blanket”抗議是IRA囚犯拒絕穿普通的囚犯服裝,要求像政治犯一樣穿自己的便裝,他們以不穿衣服來進行抗議,在獄中僅披…
北愛共和軍領導人鮑比?桑茲(邁克爾?法斯賓德 Michael Fassbender 飾)因為領導反對當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茲監獄中,他依然沒有放棄斗爭。監獄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閉牢房,這里關押著北愛共和軍的囚犯,他們赤身裸體拒絕穿囚衣,以此對抗撒切爾夫人剝奪囚犯權利的法令。他們用污濁的食物和排泄物掩蓋著變形門下的溝渠,以此傳遞消息。
通過一臺蒙混過關的收音機,囚犯們得以及時了解共和軍與英國政府斗爭的消息。最后,在桑茲決定以絕食抗爭的時候,他與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亞姆?坎寧安 Liam Cunningham 飾)有過一場精彩的辯論,然而結果卻于事無補……
本片獲得第61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在認知中,餓死人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件被動的事情:
被困在密室被人遺忘了、饑荒年代的慘劇
再不濟就是因為宮廷政變的犧牲品:春秋戰國一代霸主的趙武靈王、隔壁的朝鮮王朝的思悼世子……
絕對不會是主動的行為
誰知道,這部電影卻給了一個全新的答案:身體是你最后的一項武器!!
影片東扯扯西扯扯講了20多分鐘的相關人物,分別介紹了敵對雙方:獄警VS.犯人
獄警的手一直不明不白的流血、一身警服、發福身材
兩個苦行憎似造型的犯人及他們那間污穢的牢房、衣不蓋體、消瘦身材
每一項都是鮮明的對比,你不得不將你的目光注意在最光亮的地方!
(只能說黑胖胖的麥昆大叔不愧是搞廣告出身的!他太清楚怎么能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
終于男主出場!
話說法鯊這個的出場方式造型真的有點嚇人(這個時候身材還是很正常的,but這個造型說好聽點就是有點像真人版的獅子王……)
對待這種連兩個大男人都不能制服的犯人,如果不用暴力又怎么能讓他服從命令呢?
你不服從,那就不好意思了,只有以暴易暴,即使是兩敗俱傷又如何?
反正都不知道是你的血還…
【饑餓】萊勒·羅迪領演,有力量,但不激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