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比較好的是影片并沒有嘗試去提出一個可以更好解決危機的方案,而是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拋出了各種問題。當社會遇到重大變化之時,是應該優先保護誰的利益?什么才是最穩妥最顧全大局的方案?是犧牲國家利益盡快渡過難關,還是勒緊褲腰帶大家一起挺過去?這些都是擺在決策者和每一個國民面前的難題。
同時本片也沒有試圖去塑造任何一個完美的正面的人物。男主有自私陰暗的一面,女主有沖動魯莽的一面,各方都有維護自身利益的需求和主張。值得去關注去思考的不是邏輯符不符合政治與金融常識

韓國從四小龍變成負債累累的破產戶只用了幾天,從經濟奇跡到申辦奧運到破產也只有幾年間隔。
他們大部分國民并沒有反思和細究原因,反而認為貨幣組織提出的借款條件是喪權辱國 。
全面捐款救國讓人很感動,相信沒有幾個國家有這凝聚力
在這個全球貿易下行的當下出現這種思危的電影也算是因應形勢,提醒所有人那個災難并沒遠去。
但這是沒用的,用一張張紙換真金白銀誰不愿意呢,人的貪婪和無序幾乎可以說使這種情況發生概率變成必然。
所以規則和制度不僅是個限制,更是一道保險
。講述國家破產前的一周時間內,想要阻止危機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金慧秀在片中飾演最早預見破產并開始尋找對策的韓國銀行通貨政策小組組長韓詩賢,面對復雜的體系和權利關系,她面前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劉亞仁則飾演在危機中逐利的金融才子尹正學;法國影帝文森·卡索將飾演秘密入韓的IMF總裁。改革之后,韓國的匯率、利率、外儲、外債、股市都回歸正常。企業不再依賴銀行貸款,而是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募資。

在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國家加入OECD、85%的韓國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接二連三好消息的”轟炸“下,韓國拉開了97年經濟危機的帷幕!
韓國央行組長韓詩賢和她的組員們發現韓國經濟出現了大問題,但以財政次長為代表的經濟高層或出于私利、或出于意見不合,從一開始的對民眾隱瞞”國家破產“到出賣國家利益給IMF,將韓國推入經濟危機的深壑中,直到6年后的2003年才逐漸爬出,但與6年前不同的是,此時令韓國人驕傲的韓國財團已經不再姓”韓“,而姓”美“!
與此同時

1997年,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炒家發動了對亞洲國家的金融攻擊,新加坡、香港、泰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先后發生了金融風暴。
史稱“亞洲金融危機”。
危機來臨,每個國家竭盡所能地平息危機,恢復生產,其中,韓國民眾自發 “捐金”,用個人財富幫助韓國走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沼。
五年后,韓國償清外債,走出危機,而“捐金救國”也成了歷史課本上的一段佳話。
得益于相對寬松的審查制度,韓國電影人可以以政治事件、社會問題為話題,創作電影。
權錢交易、熱點問題、官商勾結,只要是公眾關心的問題

影片主要講述了四個典型人物在1997年經濟危機爆發時的應對。點睛之筆是電影結尾,經濟危機爆發20年之后,這四個人的現狀,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又一場經濟危機的態度。
一、小企業主
1997年,經營良好的小企業主看好企業發展前景,經不住金融業者的甜言蜜語,利用金融工具幫助企業發展。危機爆發,客戶倒閉、金融機構倒閉,企業被查封,為了維持運轉,小企業主與合伙人賣房、借債茍延殘喘。經濟局勢進一步惡化,合伙人入獄、企業債權人自殺。小企業主終于崩潰,徘徊在自殺邊緣

“國家破產之日”帶金融光環的人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