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珍妮特在發現厄休拉晚上跑到安德力亞的房間后,第二天兩人的對話,厄休拉在傷心的痛苦,說自己傻,單純,然后珍妮特加了一句,“還幼稚”,是否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情感就要被諷刺為幼稚呢。“別怕青春消逝就不信單純的美夢”,似乎這樣勵志的話語經常被用來鼓舞人,但是我們到底是要正視時光的流逝,還是阿Q一樣認為一切都還來得及,這是否是自欺欺人。所謂內心堅定,并且保留激情,是否也如鏡花水月一般,可望而不可觸摸。
如夏日的晚風,輕輕柔柔,吹過,美好便駐足過。
愛的蘇醒,不分時間地點,她只會在不經意的時候,來到你面前,沖你微微一笑,如清風,如明月,之后拂袖而去。
有些人,一輩子可能都不一定遇到愛情,有些人,可能在行將就土之際突然遇到愛情。就像厄休拉在70多歲的年齡,遇到了20對歲的安德拉。在救治安德拉的過程中,她發現了自己對這位少年的感情,她驚恐、矛盾、不安,在情緒的糾纏中,如剛綻放的小女孩一樣,對喜歡之人的愛,膽怯又熱烈。她教他英文、她在他床前靜坐為他織毛襪,她給他吃飯;他喜歡小提琴

薰衣草的紫放縱著一片綺麗的誘惑,只是浪漫的背后卻是等待的矜持底色。[Ladies in Lavender]開宗明義了“等待愛情”的狀態,只是主角不是芳齡二八的懷春少女,而是踽踽獨行的花甲老婦。把它譯作《等愛的女孩》不難理解,只是用定語替換掉主語,強調屬性的同時卻忽略了它的獨特性。
等待愛情,等待未來,等待奇跡,等待所謂命運的降臨,好似在未知中拼命抓住一根充滿可能性的稻草,所有的熱望從此將獲得圓滿。我們在時間長廊中等待,卻一次次得到幻滅的答案。你以為隧道的盡頭總會有光亮,但料不到這也會是無底的深淵,因為你發現,昨天和前天沒有區別,今天又和昨天沒有變化,而明天依舊處于這種靜止的循環。轉角遇到愛,只是說出了事物一半,愛情的萌發是偶然而不經意的,但你或許根本遇不上所謂的轉角。
相較于男人,女人在感情中更多處于等待的位置,“被動”成了女性在這場博弈中的標簽。等待,賜予人無限的幻想,但歲月最終會磨損掉這份期盼。不過,從未擁有過,也就無所謂失去。就像電影里這對相依為命的老姐妹Janet和Ursula,一個年輕時丈夫死于前線,一…

女畫家很有魅力,即使內在粗魯傲慢,但她能給安德魯創造更多的價值,安德魯選擇了跟她走。
厄休拉心思單純有趣,對安德魯有救命之恩,可是不能繼續給安德魯價值,所以安德魯離開了。
安德魯的走帶給厄休拉的傷害是巨大的。最終厄休拉的釋然,更是基于她對世事的洞察。
安德魯會知恩圖報嗎?影片結尾含蓄的給出了答案。他并沒有邀請老人來倫敦。也沒預料到能再次見面。即使見了面,互相又能說什么?Nothing
不禁引起人聯想,擇偶的等價原則:一段關系持續下去,是基于雙方價值的對等

很久沒有看這么舒緩優美的電影了,細細柔柔的一曲,并非只是小提琴,而更是兩個老太太在波瀾不驚里織成。Maggie Smith和Judi Dench這兩位老戲骨的飚戲,沒有A Room with a View里頭那么有趣,但那份安靜里頭可都是精髓。Maggie Smith總是更加嚴肅、正經、成熟,Judi Dench則話多些、更活潑,按照戲里頭Maggie Smith說的,天真。
和整部電影緊緊維系在一起的,便是生命感。"You gave me life. Now I have chance to use it." 其實這句話最能讓Ursula放下這一切并最終釋然。影片的開頭,便是兩位銀發的老姑娘在海灘上走著,Janet會在灘上坐下,Ursula則會跑到海里向Janet潑水;夜晚兩人會安靜地一起離開客廳(通常都是Janet讀書,Ursula編織);早上醒來,Ursula會興奮地說太陽出來了,然后兩人披著晨衣光著腳出門浸入清晨的陽光之中。她們如同星辰一般地生活,她們的生命來自自然。神秘、善變而包容一切的海,和她們的生命緊密相連,也深深關系到Andrea的生命——于這個年輕人而言,海可以是死,也可以是新生。
Andrea出現后,鏡頭更多的是轉向兩位老太太在室內的生…

等愛的女人:令人難忘!怪你如花般美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