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絲是個把自由和自己擺在第一位的姑娘。勞資就是要出去玩,你不跟我玩也行,你回去吃屎吧,老娘自己玩的開些。玩著玩著就勾搭上了別人,但這時候突然覺得,還是家里那個更可愛些。
但是,沒有永遠必須愛你的愛人,也沒有永遠照耀巴黎的圓月,圓月是最完滿的寂寞空虛。月滿則虧,意味著過了最好的那一刻,之后就是下坡路了。對露易絲來說,沒想到這個下坡路段如此陡峭,一不小心就滾到了谷底,只能找那個萬年備胎一訴衷腸了。
片頭寫到:“有兩個妻子的人沒有靈魂,有兩個家的人沒有理智”。
此話不假

我是不信直到你要失去你的愛人時,你才知道自己有多愛他這一套的。那只是占有欲和不習慣在作祟。
想起門羅的《激情》。她無法預料風險,也沒有遭遇過這種激情帶來的風險,她甚至渴望這樣的風險。年輕的女孩子不會為冒失和錯失一段姻緣懊悔,那是自然的節律。
女主應該是這樣吧,當她哭完離開郊區的家以后,即便可能哪里對她來說都成了流放地。

侯麥最有哲學味道的一部電影
孤獨的人,相比了解別人更渴望了解自己,所以對孤獨才是認真的,男友只不過都是過客
又是一個喜歡保持距離的女性
這就如沒有女性會相信一個男性對不同的女性抱有的是真正的愛情,也沒有男性會相信一個女性很不同的喜歡的男性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的原因是因為享受孤獨
“正因為愛雷米,所以才會被別的男人吸引”
路易斯的話有點費解,似乎說的是坦然的探索?
但是和奧庫塔夫的自我表述卻成了絕配
“如果得到你愛我的證據,我就不再在乎你和別的男人交往了”這是精神的索求

現代性與導演意志
開篇當然是“喜劇與諺語”式點題之總結,盡顯資產階級情調之能事,在候麥的維度上,這大抵上已經可以被稱為作者性,而無需多言了。前后兩句在因果上其實沒有并置關系,但如果沒有任何并置加因果的聯系又在直覺上說不過去,所以其實一眼就看穿《圓月映花都》的敘事軌跡還真是不太容易的。
而當對其點題表現象征與其電影中具體表意進行探究時,其實很難見到有效的敘述性意義,假設對其中的個別詞語加以甄別,甚至進行嘗試解讀時

你永遠不知自己多愛一個人,直至那個人移情別戀,完全的離開自己。
這部電影的主題圍繞多段愛情。女主角深愛周居男友,卻受不了他的專橫。有婦之夫愛上她,她視為朋友而已。她遇上曉跳舞的男人,就心野了。她建議和男友分開住。她天真以為,男友那麼愛她,肯定不會離開她。想不到,和跳舞男人上床後,她倒想念男友,男友已經愛上另一名女子。
她傷心不已,失去的,是她一生最愛。
故事提醒大家:
無論男女,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魅力。
不要將感情攤涼,任由感情褪色。茶涼,人就走了。
好好的愛惜眼前人。
如果一個女子說:「我對你沒感覺」,相信吧,女性甚少說謊。

這是我看完電影《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en(Full Moon in Paris)》后立即浮上腦海的詞。
明月映花都,也就是Full Moon In Paris,影片的標題很文藝,第一感覺像中國電影的名字,比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純意象,除了發生地點是巴黎以外對影片內容沒有任何提示。不過我個人認為它可以給人一個直觀印象,或者說是心理暗示——影片基調淡淡的,有點小憂傷。看完電影發現也確實印證了這個第一印象。就像老呂說的,影片充斥著的都是“生活中的小尷尬”,那種在別人看來非常trivial,但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便驚慌失措無能為力的“小”尷尬。
住在郊外,想念市里;住在市里,想念郊外。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人覺得這種行為的荒唐與無必要,我反而對女主的這種矛盾頗能理解。這與自己現在的境況其實是一樣的,宿舍和家。在宿舍久了會很想回家,覺得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都舒服,什么都滿意;可真的放假回了家又會想回宿舍,覺得宿舍多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限制。所以,進大學都快一年了,一直不能在學校里找到歸屬感

圓月映花都:就是講一個女孩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