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要說的是,我純粹是沖著號稱“最美時候的萊昂納多”奔去看的電影。
然后就被蘭波迷住了。
神經質的、破壞性的、敏感的、自私的、毒舌的、不可一世的天才。
他有納西薩斯般的容顏,卻沒有相應的優雅。哦也許在魏爾倫眼里他是優雅的。
他偷竊、他逃家、他充滿進攻性,他想毀滅一切再重新建造。
年少輕狂。
16歲的蘭波,寫出了《奧菲莉婭》,19歲的蘭波,寫出了《地獄的一季》,然后20歲,徹底告別了文學,走上了軍火商人、小販、水手之路。
然后37歲因為在非洲感染了霍亂死在了法國。
無所顧忌,橫沖直撞的家伙。
他多么年輕,多么年輕,魏爾倫愛上的就是他身體里那勃發的青春的激情。我也愛。
年輕時候的萊昂納多,細腿、纖腰、藍色的眼睛、金色的頭發,用手在圍欄上劃出動聽的聲音,走路像是在跳舞,尖酸刻薄地嘲笑一切他以為不能跟上他腳步的事物,然后把自己的錢給那些比他還窮困的人。
永遠夢想海洋,永遠夢想陽光,永遠夢想超越一切。
他不是個活在現實中的人。
魏爾倫太老了。老得沒有激情,雖然他只比他大十歲。他渴望著蘭波,要他年輕的肉體

6.5/10
沒有打動我,也無法喚起我任何共情。我能理解電影試圖傳達的訊息,即自由是對一切陳規與體系的挑釁,是對規則的蔑視,而蘭波的放縱、離經叛道與其驚世駭俗的詩才密不可分。然而,電影過度凸顯蘭波與維爾倫作為受制度束縛的受害者的一面,卻忽略了藝術或才華並不是傷害與侮辱ta人的藉口,也磨去了被傷害的人的autonomy。無論是維爾倫對瑪蒂爾達的家暴,還是蘭波對平庸的詩人撒尿,我看到的不是所謂的反叛,而是尊重與同理心的缺乏以及對人性認知的缺失

“私心會存在,建立在個人私利基礎上的愛慕存在,自得其樂也存在,但愛不存在,愛需要重新創造。”
蘭波為什么愛慕魏爾倫
因為蘭波知道該說什么
而魏爾倫知道如何去說
魏爾倫喜歡他的怪誕之舉
嘲諷世俗 做著最自由的自己
開懷大笑 好像也在釋放自己
但蘭波只談喜歡卻不說愛
用刀狠心刺穿了手掌
因為同時他也看透了
厭惡著魏爾倫的懦弱 骯臟 偽善
軟弱中帶著的野蠻
左右逢迎于妻子和蘭波之間
做出暴行后卻只會懦弱道歉
自我欺騙著忠于愛人
最難以容忍的是他竟容忍了一切

第一次見到這部電影是看見了有關蘭波的文章,之后我被一種神秘的力量牽引著,在詩歌不存在的世界上寫著稚嫩的詩歌,卻被別人評價為思想深刻,其實我是非常憎恨詩歌的,覺得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條條沒有生命力的字,在一切都是錢的社會,詩歌是無用的,詩歌不是一種必需品,生活中,只有能夠提供物質享受的東西才能這個社會上的主流,精神荒蕪,沒有詩歌的世界是這個時代的主色調,而詩歌在詩人眼中卻是舊時相識的伴侶,14歲在生命中首次嘗試寫詩,19歲完成自己生命中最絢爛的樂章之后,戛然而止

上學的時候在家鄉的錄像廳里看的,那時候錄像廳的排片基本上是發哥李連杰和星爺,在我看完了大話西游之后,那個錄像廳老板不知道從哪里找來的片源,現在想來都覺得神奇,可是最神奇的是我竟然從頭看完了,整個錄像廳就剩下淚流滿面的我和在門口收錢的老板,從此我就認識了這個全世界最美的男人,也從此愛上了電影,時間坐標:1996年的夏天

先要贊一句,萊昂納多的詮釋真的恍若真人。才德貌兼備舍他無人。這是一部人物傳記,一部同志電影。蘭波真是一個天才,從那雙眼睛便能看出他的放蕩不羈、恃才傲物、洞悉人心。為了離開閉塞無知的鄉村,他依靠魏爾倫。因為魏爾倫的欣賞、愛護,他依賴魏爾倫,但從來沒愛過。因為雖然他們都為詩人,有著瘋狂、開放的思想,但蘭波始終唾棄魏爾倫對男女之愛虛偽、夸大、空洞的歌頌和猶豫不決的世俗牽絆。因此,他對魏爾倫的感情饋贈只是因為他的需要,包括他的主動挑逗及歡愛其實都是為了自己。而魏爾倫從一開始的欣賞、驚艷憐惜、猶豫痛苦、直至蘭波用身體“示愛”而徹底淪陷。但哪怕愛的多深,兩個詩人一旦擁有不協調甚至相違背的思想,總難以避免一些瘋狂的行為。魏爾倫開槍傷了蘭波,無論魏爾倫多么后悔,蘭波最終絕望離開,這個男人始終無法理解自己,自己的心靈之窗也因絕望、傷害而永遠關閉。本該開啟嶄新時代的思想因立場的孤獨、排擠和內心的傷痛、脆弱而泯滅。其實,作為思想的先驅者,蘭波孤軍奮戰毫無疑問會在排擠、嘲諷中成為炮灰,哪怕他有魏爾倫的欣賞

《心之全蝕》經典必看!你是天上罰下的彩虹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