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節目也要像一個好產品,不是對高日活趨之若鶩,就是創造低頻多場景拉動流量。
《一千零一夜》在前兩季對我來說都是前者,但是第三季開始,成了后者。
因為我發現花再多錢跟著“知識付費”搞先進,也改變不了我沒有知識,腦袋里一貧如洗的事實。
每天追更,反而不如偶爾點開,刺激一下讀書欲望,來得開“屏”有益。
這一年家里的書越堆越高,看過的影視綜藝一直沒少。想著看完這部《黑鏡》就去把《鐵幣》讀完,然而直到睡覺前,我已經轉去《廢柴舅舅》,在“哈哈哈哈哈”里

本期中道長通過分析《狂人日記》這篇現代白話文小說,為我們展現了一位文壇巨匠—魯迅的思想及創作狀態。
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有兩個點讓我印象深刻,道長說魯迅先生認為中國大眾之所以沉默,有三個原因:一是勞苦大眾長期處于等級社會中,已經適應了這種被壓迫的狀態;二是在社會中,大家被隔開,類似原子化,同理心差,難以感受他人的痛苦,只能感受自己痛苦;三是文藝小說美化現實,沒有批判,大團圓結局來誤導大眾,逃避真實的問題,以求心理安慰。正是上述原因導致了底層民眾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最近開播了好幾檔打著文化綜藝名頭的節目,邊用流量吸引粉絲,邊用創新形式改編文化加以傳播,效果自然是不錯。
最起碼,它們都做到了傳播二字。
但,這些節目若是放在一個人面前,頭頂的“文化”帽子恐怕就要斟酌斟酌了。
米姐說的這個人,就是梁文道(以下統一簡稱“道長”)。
跟著他一起強勢出鏡的,是從1月份開播至今,依舊以豆瓣9.6的高分穩居國產文化類綜藝頭把交椅的——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圖片10>
道長這個節目,是讀書的。
很純粹的,僅僅一個人,走在夜間的街頭、巷尾,地鐵、公交,拿出一本書,逐句解讀它背后的故事。
不過經過三季的歷練,《出走季》的道長,將腳步邁出去了。
講陳獨秀的《文學改良芻議》他去了北大;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他去了地壇;講《絲綢之路新史》他去了敦煌.......
就像他開篇說的,想以此嶄新的方式喚起年輕人的信仰。
畢竟,很多年輕人手里早已被各類電子產品替代(好吧,包括米姐),看書、讀書的時間本就不多,若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含義更是奢侈的要命。

第一集
一,過去一百年的九零后八零后與當下的八零后90后為什么差別那么大?
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胡適,他們作為過去100年的80后90后,可以為了國家民族理想去奮斗,可以舍棄自己的生命。當下的80后90后,也站在民族復興或者個人命運的十字路口,為什么如此焦慮?為買房為工作婚姻子女?我們是不是在這方面汗顏。普通人和大師存在區別,但是過去100年的年輕人,都正當做新青年,大師們呼吁年輕人要有自己的新思想。過了100年,又有誰呼喚我們爭當新青年呢,畢贛說80后、90后

主持人: 梁文道
簡介:《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作為一檔讀書節目,從日到夜,不一樣的“街頭”,邀你共讀中西方經典書籍,以梁文道的視野及關懷,體察一本書的多個面向, 致力于為廣大網友讀者提供一份有深度、個性化的精神食糧。
20180118 <文學改良芻議>中國的歷史從此分成兩截
近百年前,在西方科學精神的影響下,一群意氣風發、胸懷大志,立志改革中國文學的青年開眼看世界。胡適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這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2018佳片有約,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