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視頻帶給人的影響,用文字或者符號都容易曲解,可是視頻在那個語境下,一定能夠理解它所表達的含義,這是其一。其二是它的保存性,只要放進去了,上傳了視頻,不管是過了二十三十年,還是二百三百年,似乎都可以被保存下來,想看就可以看,這很神奇。
2.我覺得Jack、Nellie包括那個黑人都是有運氣成分的,遇見了伯樂,所以才有了他們輝煌的時期,可是高光總有過去的時候。當無聲電影被淘汰的時候,他們的天賦就不怎么管用了,他們通過行動想要適應新的世界,可是不管怎樣都四不像。我覺得他們忘記了
能看出導演是一個極繁主義者,但并不是一個好的極繁主義者。
好的極繁主義是用大量的元素來強調一個共同的主題,而不是用大量的元素來表達過于繁雜的內容。
他想講的話太多了,結果哪句話都沒有講好。
列舉一下片中我認為可能存在的各個小論點:
1.曾經的電影業不追求高風亮節,越低俗越刺激大家越喜歡,而現在的電影業則是在低俗的地牢之上建起了風花雪月的文雅大廈,看似上流,其實只是換了一種爛法。
2.曾經的電影業追捧有性格的人,稱之為真性情,而現在的電影業卻追捧君子淑女

這是一部絢爛的迷影電影,但也是一種三板斧的絢爛。拆開大聲量的過度包裝,內在呈現的是單向度的一再重復。三個小時的容量,靠導演的野心勃勃撐起來,也暴露了導演的水池深淺。
上半部,接連刻畫了電影名流的下三濫派對、無聲電影的外景鬧劇和有聲電影的別扭片場,幾乎可以用電影人的丑態百出高度概括。然而這喧鬧并非值得慢嚼的細糠,而是一番接一番初出茅廬的爛俗喜劇,種種雞血上涌的、急赤白臉的情緒反應,作為一種廉價的幽默排比式出現。為了盡譏諷之能事,在三個場景下依次要了三條人命

其實自己對好萊塢并不是很了解,看完這部電影多少有了些感覺。16年去洛杉磯游玩,去了環球影城,看到了山上那塊巨大的好萊塢招牌,也站在過lala land拍攝點,只不過彼時太過無知,把一切只當走馬觀光,并不知道它的歷史,它的輝煌,很多人灑下的淚,流過的血。
電影的開場極具癲狂,奢靡,野蠻,放浪和自由。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我是有些羨慕的,至少有那么一夜,你可以徹底地舞動身體,尋找刺激和快樂,沒有人會在乎你,因為每個人都如此瘋狂。內莉更是其中一員。她一無所有,卻反而更加大膽
$《巴比倫》: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