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說說而已。
電影給我的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人物設定啊,情節發展啊,,看的挺開心的。
就是有幾處,我想說說,吐槽一下,也請仔細研究過的朋友為我解說解說。
1.小傲家銀行卡的密碼也太簡單得太假了吧,110110......還是他想說越簡單的密碼越安全?他爸說什么怕密碼泄露,用手勢的方法告訴小傲,那個手勢真的是......
2.不知道是我看的不仔細,還是想的太膚淺,我實在是不明白蘭蘭為什么要一直說謊,騙面吃那段倒不算,可是她為什么要跟小傲說她要去找她姑姑,然后又在不到十分鐘后說自己在撒謊,并且同意了去小傲家,在蘭蘭取照片時,小傲就讓蘭蘭跟他回家了,你不想當場答應,不會沉默啊,干嘛非要說自己可以去找姑姑。就算編劇想強調蘭蘭為那群怪蜀黍干了很多壞事,說謊成性,也沒必要在最后明知自己無家可歸,也的確想去小傲家時,還說謊啊,真是不理解
3.小傲在高老頭家洗完澡后,不會給他穿的衣服啊,就披著個毛巾,就光著屁股開始鬧,雖然是小孩,被看了也沒什么,可是你讓他長大了以后情何以堪啊

雖然院線上映時沒看,但昨天和家里四歲半的小朋友一起在家看了,沒想到影片情節一開始就抓住小朋友了,她看的很緊張,看的過程哈哈直樂,看完以后跟我說還想看一遍,我想作為一部兒童片能讓兒童得到這樣的觀影效果就已經能打八十分了。由于我是成人,知道影片是喜劇,所以結果對于我沒有懸念,但過程看得還是挺開心的,有多處亮點,有個小細節孩子逃脫吃面時看見壞人了,所以很快放棄面條逃走,那時他們是餓急了,如果給一個鏡頭能讓他們能狼吞虎咽狠吃幾口面,我想作為一個當母親的普通觀影者心里會舒服很多,也更合情理一些。中國太缺兒童片了,這部片值得鼓勵,希望能多出一些適合全家觀看的兒童片。

《憤怒的小孩》,一個歡樂題材的兒童電影,卻讓我看到同一片天空下不同孩子的命運,這命運從一出生就開始注定。當今各種二代們的人生際遇大不相同,本片便是物質極其豐富但卻缺乏親子之情的小屁孩選擇逃跑的故事,不過黃建新監制、黃雷監制的本片拍攝的花團錦簇興趣盎然,孩子在廣闊的世界里,找到了同伴,尋回了父母,也接受了誠信考驗,更不要說挫敗壞人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絕對對得起孩子們的期望。
對于新時代的父母來說,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兒童雖然在物質上是豐裕的,然而卻離爸媽越來越遠。這或許不再是80年代時的小皇帝,而是網絡時代的寂寞少年。但是,成長需要的并不只是物質,在很大程度上愛比物質更重要。因此,哪怕父母已經不在,可是蘭蘭卻仍然執著地想要回到當初的家。那張埋在匣子里的照片,并不僅是一種思念,而是一份很久以前就被拋棄的親情。本片作為春節期間唯一的兒童類賀歲喜劇片,都值得年輕父母們攜老扶幼走進影院去享受那平日難得的老中少全家湊到一起的去樂呵,然后多多少少反思下

電影的整體拍攝手法其實很低齡,完全不適合大人看,與國外那種《小鬼當家》類的電影完全是不能比擬的。或許在小朋友的眼中這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也說不定,但問題它不是在少兒頻道播放的,我也就跟著湊了下熱鬧,尤其是看到這樣的明星陣容,都是老戲骨啊。看完以后,徹底失望。這兩個小朋友,王一鳴是熟悉的面孔,雖然他演戲并不緊張,可怎么看總是缺乏真正的那種童真,有些過于商業,這點可以對比下釋小龍和郝邵文。肖逾榛則一直有一種演戲的感覺存在著,這樣就怎么看都怎么別扭。影片中的這些大人們

這一年的賀歲檔很沉重。馮小剛的1942,李安的少年派,爭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或現實或夢幻的吃人的故事。《憤怒的小孩》的導演沒有大牌名導的傾訴欲,并沒有拿覺得能上大銀幕就有了社會性質的話語權,總想表達點什么看法或意見,讓大家或認可或爭議。這只是一部全家福式的喜劇電影,別無其它。它想做并且做到的,只是讓你在這90分鐘內感受到了過年的喜慶,全家人樂開懷的團圓和溫馨。
這是一部中國式的《小鬼當家》,在此之前,中國電影人曾無數次的想把《小鬼當家》保質保量接地氣兒的移植到中國,但均未能成功。有些是因為技術含量太低,有些則直接是因為主創智商太低或是低估了觀眾的智商,有些是地氣兒接的量太大導致過份山寨。這一部,應該是真正像模像樣拿得出手的唯一一部。
從演員陣容上看,是奔著《建國大業》的小一號規模來的,但凡有那么一兩句臺詞的,但凡是個喘氣兒的背影,都是各種電影電視劇的男女一號。哪怕是結尾字幕,劉德華也得出來發兩句牢騷。什么抻面的、送快遞的

《憤怒的小孩》趣味兒童片 不傻是關鍵
文 式微
這是一部青年導演的處女作,及格綽綽有余,公平一點說可以打到7分,因為它擁有中國兒童片最缺乏的東西——趣味。
必須得承認,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縱觀中國的兒童電影,除了早年間被幾代人奉為經典的《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三毛流浪記》系列外,能稱得上佳作的實在寥寥無幾。尤其是近年來的兒童片,教育意味頗濃,從策劃到拍攝、從表演到宣發,怎一個乏善可陳了得。
《憤怒的小孩》是一個異類,這部兒童片完全按照《小鬼當家》的路數上走,可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文章。嚴格遵循類型原則,挖空心思制造妙趣橫生的戲劇點。此外,編導非常尊重觀眾的智商,沒有因為它是兒童片,就真拍得像給三歲小孩看的,這一點也是以往兒童片常被詬病的地方。中國兒童片的一個誤區是往往把故事弄得極其小兒科,美其名曰為了照顧孩子們的接受心理。事實上,大多數兒童片都是高智商電影,法國的《小淘氣尼古拉》、美國的《強棒奶娃》都令大人們叫絕。兒童片絕非只有兒童可以看,最應該成為典型的合家歡電影

“憤怒的小孩”每個孩子心中的愿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