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道友紛紛表示“那是魔佛波旬好不好”,那么輕易就收掉了?其實我覺得這個三棺滅魔佛的設定挺好的。
之前的這種魔王型的boss,通常都是素還真一路嘔血清小怪,最后修煉一番的一頁書出來扛傷+輸出,偶爾來一次智取也不錯啊。
而且,之前付出了很多了呢,佛鑄亡,整個天佛原鄉被滅(雖然佛鄉很不受人待見,但是佛鑄出來之后基本是臺面最大正道組織無誤),圣嬰主也算是間接被打到消失,還有那個百嬰棺,既然天機讖都設定好了,那就好好按設定來唄。
偷魂術也很贊啊,而且代價也不小啊,死了一個渾千手呢,那是老狗岳父啊。
至于魔佛再出的問題,這個“再”,我反而覺得老劇雖然人氣頗高,但是正因為之前都已經大費周章了,這一次,我覺得沒必要再重復一番大費周章了,而且大家沒注意到圣魔元史這個了么,這個也是大頭啊,這次,三棺魔佛分,三車定干戈的設定其實挺棒的,既然一頁書一己之力戰勝不了魔佛,能上的戰力也都上了,那最后這種,尤其是老狗+12+綺羅生+劍之初+葉小釵都上了一遍的感覺,其實挺不錯的啊

<圖片1>
第一次知道布袋戲是幾年前在好基友家中被安利。雖然只看了幾眼,但那不明覺厲的口白,雌雄莫辨的人偶,基情滿滿的孽緣,已給我留下了一個十分邪魅的印象。近日因為《東離劍游記》入坑,又刷了《霹靂俠影》,才發現霹靂布袋戲有多么讓人如癡如醉。中日合拍的《東離》畢竟太短,看不過癮,在B站搜索一通相關花絮,就由蔑天骸看到了宮無后。我原以為東離已精彩非常,蔑天骸這個反派的顏值攝人心魄。然而,看了宮無后劇情剪輯,才知道霹靂布袋戲為何令人銷魂了。
<圖片2>
宮無后,煙都大宗師古陵逝煙的愛徒,天生右眼尾有一滴血淚為志,性格扭曲病態而殘酷,常以散發披臉、紅羅大袍為裝扮,妖孽冶艷,雌雄莫辨,有如東洋豔鬼般。出任務時,才會戴上大紅宦官帽,殺人無情。
朱寒,你知道嗎?殺人是有香氣的。他說。
<圖片3>
宮無后的出場便是妖冶,其詩號曰:紅羅帳,怯春寒,香霧云薄,銅雀影闌珊。側看水晶瓶,蝶衣流丹,可渡陽關。且荼蘼燃盡,滿身煙暖,畫屏照衣冠。
<圖片4>
宮無后是一個悲情的人物,與蔑天骸絕對的邪惡相比

第16章劇情緊湊,笑料百出,非常精彩的一集。有點兒期待11點的國語版,估計看五秒就會笑趴下。我不是不能接受國語版,我只是鐘愛黃文擇黃大大的口白。聽慣了黃文擇高超的口白藝術,不適應年輕配音演員的配音是很正常的。誰能跟“八音才子”比啊。
第16章結束了佛鄉的故事。佛劍分說出現在定禪天,久未出現的凈琉璃菩薩與佛劍討論了佛牒消散的事情。佛劍分說認清自己“靈臺蒙塵”,決定重新修行,重走師傅天佛尊之路。告別時,佛劍吟詩:“成嫩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菩薩贈詩回饋:“明窗高掛菩提月,凈蓮深栽濁世中。”之前在霹靂吧里看到@飛來白糖 的文章,講到“最完美的佛劍,就是最初的佛劍。”這是非常準確的評價,也說出了霹靂人設的規律。霹靂角色中很多角色都是初登場高調,漸漸受到挫折,最終破格。對于劍者刀客來說,武力值的降低,比試的輸贏其實無所謂,天下沒有常勝的將軍。但佛門的信仰破滅確實讓人難過。看后續的劇情,編劇確實要描寫一個信仰危機的時代,一個邪教、欲界擾亂人心的時代。所以編劇有意無意地把佛鄉寫毀

女琊化體的身份定位,讓她的命途充滿了無奈與糾結。同修之誼、正道之義,輾轉二者之間,她一直努力想尋求一個平衡,但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種情境下,有搖擺的人性方才真實。對此,又何必太過苛責?何況最終為大義凜然赴死,又有幾人能做到?一介女流有此氣概,當讓諸多須眉汗顏了~
可嘆,雪晴坊終是人去樓空,泰若山劍失主染塵。
然,俠之道長存。
轟定干戈,由此,干戈方定。
以其詩號作結:
滿夕霜雪人獨影,
紅塵今古幾月明?
笑寒飲,慣新晴,
千山已過風云行。

這周看劇真是過癮。
波旬退場了,眾人為霽無瑕送行。
霽無瑕為什么要步入百嬰棺和同修一同赴死?她因烽火關鍵的撞擊失憶,引出內心最初的正義女俠之心,與殊十二相遇對平靜的退隱生活有了向往;更感動于劍之初、殊十二對家人的濃濃思念;魔佛亂世,闕聲云舵造百嬰棺,這個事件爭議巨大(我總覺的是編劇的疏漏),雖然打造了消滅魔佛的道具,卻使佛鄉的信念隨著血色喪失——霽無瑕是當事人,她遇到云舵,親見了云舵背負的痛苦,明白了他的心思。
百嬰棺將魔佛的解決推上了極端,提前付出的代價,談戀愛的智體、失憶的惡體、正義的女琊,統統封入棺材消失無形。
佛魔故事結尾的那盤紅菜苔看起來很鮮美,是真正的蔬菜,不是塑料道具。霽無瑕吃菜的樣子也很可愛,棺材蓋上前,她對殊十二說,紅菜苔很好吃。這是她想了很久的答案,不光指的紅菜苔,更指了這段“霽無瑕”的回憶。
佛門的故事結束了,道門的故事開始,新出場的兩位道門先天由柳峰翠引出。三人談起昔日的分道揚鑣各有說法和埋怨。柳峰翠說他和齋玉髓不同,不會坐視江湖戰亂

“霹靂俠影之轟定干戈”我覺得12+763+劍之初+葉小釵+老狗一起滅掉圣魔元史和魔佛的設定很棒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