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到看完片子,看到包裝殼后面的講解,我才發現這竟然是三池得作品,多少有些不可思議。這應該算是他最溫柔的一部片子了吧。
故事講述日本小職員和黑社會的小混混,分別為了某些理由,來到了云南深山中的小村莊,邂逅了神秘而美麗的少女,及一段人類可以像鳥一樣自在飛翔的古老傳說。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椎名誠的作品。
如果我生活在上海,或者北京,我是不會對這部電影有什么感覺的。可是我生活在云南,生活在這部電影的場景里,所以感觸也就多了些。片子是1998年的,那個時候,大理還沒有修建起機場,麗江也剛因為地震的關系暴露在世人的眼前,當然還有那象形文字東巴文,連電影里都有機會出場。
本來這不過是部冒險片,城市人來到荒山野嶺尋找玉石礦,卻遇上各種各樣的奇怪事情。只是最后,當黑社會老大忽然的良心發現,企圖阻止玉石的開采,想使這個烏托邦永遠不受到文明的污染。故事似乎揭示出文明對大自然的破壞作用,只是就想鳥人卻飛不上天那樣,注定只能是想想而已。
只是對于我,可以看到差不多十年前的昆明,十年前的大理,十年前的怒江

鳥人部落很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良田美池、黃發垂髫,高速發展的日本似乎對這個中國的深山老林里的世界毫無影響。關于電影,豆瓣評論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之一是“烏托邦”,許多人認為該電影表達了導演對于美好世界的一種向往或者懷念。需要注意的是,電影中找到并認可這個烏托邦的是兩個日本人,兩個“無家可歸”(Homeless)的日本人。所謂“無家可歸”并不是真的無家可回,或者有家不能回,而是一種在精神上或者肉體上同故鄉割裂的狀態。這種“無家可歸”的痕跡體現在電影中許多人物身上。
比較典型的角色是鳥人部落的小姑娘——燕,淡藍色的瞳孔透露出非亞洲人的血統——祖父是英國人,她是當地鳥人學校的老師,教小孩子們練習飛翔,希望能完成祖父的愿望——證明鳥人的存在。盡管燕出生、成長在這個大山中,她瞳孔的顏色以及嘗嘗哼唱的英文歌曲(Annie Lorrie)都表明她故鄉的來源。就像《太陽帝國》中那個出生、成長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租界的英國男孩吉姆一樣,他們都是被離散的孩子。
關于燕的祖父

最初租借這個片子完全是意外,在學校圖書館找別的資料的時候順手看到了這個匪夷所思的標題, 一看居然還是日本人拍的,瞬間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毫不猶豫的借出。
整部電影情緒真的多到爆炸,我只能說從來沒有看過用這麼匪夷所思,又暴力又笑又失戀又帶點歷史的電影。電影講述兩個因為各自的理由去了雲南深山尋找玉石的人,在經歷過種種冒險後,遇到藍眼的少數民族少女以及“可以飛行的人類”的傳說 。
這部電影應該是1997年, 在幾幕破車過城門的時候還可以看得到“歡迎香港回歸”的紅色標語。一個因公出差的小職員和田跟山口組的黑社會界大叔, 這兩個人的組合也是妙的不行,看著他們從互相僵持到一起說笑著把臂拉屎的友情也是有趣的很。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喜歡這一類的電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裡面充滿著一種不顧現實,充滿熱血夢想的浪漫情懷:山口組暴力討債的花背大叔,喜歡拍照喜歡冒險喜歡跟小孩玩耍,隨身帶槍的黑社會居然會為了保持心目中飛行的烏托邦,孤注一擲決定動手除掉會帶來現代化的城市商人,城市小哥看似決定投票城市化的一方

整部電影打動我的有兩個地方:
第一個是封面,男子獨自一人站在山崖上,披著翅膀,張開雙臂,遙望遠方。那臉上的表情,讓人感動
另外便是第一句臺詞: 從出生起,我睡過不下一萬次了,但我從來沒有夢見過在天空飛翔。
唯一遺憾的,也許就是無論在現實和環境中,影片中的男主角,沒有披著他的翅膀,飛起來
尋找中國鳥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