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點,導演此片的出發點,是想體現瀕死體驗。也就是人死后的最后一秒是在想什么。
當然,你沒死肯定不知道,死人才會知道答案。
因此有一種靈修的瀕死體驗出現,所謂的脫體體驗。
靈魂脫體體驗可以通過靜修達到,催眠也可以。
類似靈修學的著作很多,最為出名的奧修系列和賽斯的《時空之外》
整個世界其實只是意識的存在。
有兩種可能:1是能再死前產生幻覺,這跟弗洛伊德的夢不一樣,屬另外的課題不能通過現實進行隱喻和暗示對比。超自然科學。
2.是死前能預知未來,在本片中Herry的幻覺多次提到預言。
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這個片段是什么意思。
sam與lila在herry死亡之后又有他幻覺中的場景出現,而這場景其實是未來,只是在herry的瀕死幻覺中被預知了。
關于超自然科學推薦兩本書,大家網上可以找找。
《 我有死亡經驗》貝蒂·伊娣
《時空之外》賽斯

今天又看了遍 然后又去看了豆瓣上關于這部影片的討論
各種解釋都有 個人傾向于henry自編自導了他臨死前的一系列活動
他引導著sam尋找自己的父母 未婚妻 偶爾會和sam重合
臨死前看到圍觀群眾的各個面孔所產生的幻想同時也讓sam在尋找過程中遇見
就像片首henry在布魯克林大橋縱火后鏡頭直接轉化到睡醒的sam眼睛中
轉為心理醫生Sam 他望著手中的婚戒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
影片一開始的很多細節和對話都得到最后一刻才讓人恍然大悟
可是導演似乎過于側重人的心理活動還有夢境的光怪陸離
忽略了電影最基本的調理
個人感覺henry在世上的時候是自閉 敏感 深愛著自己未婚妻的男人
他開著車在布魯克林大橋上出了車禍 當場死亡的是 父母 未婚妻 henry內疚
于是就開始了這部如夢似幻的電影
最后henry躺在布魯克林大橋上彌留的時刻
是整部電影唯一真實的時刻
導演Marc Forster還原了劇本中那種夢囈的感覺和深藏其中的憂傷情緒
就像一個設置巧妙的懸疑故事 觀眾耐心的看了一個多小時的

英文原名是《Stay》,好電影,很有藝術化情懷。它有點像《搏擊俱樂部》里的布拉德?皮特,到了后來才突然發現原來這個人子虛烏有,被嘲弄的感覺油然而生。《Stay》也是,他讓你陷入無盡的交錯和莫名其妙當中,情節是而跌宕時而平緩,但也不乏沉悶和時間的對比,整個過程精彩不斷,而臨到后來還要告訴你,剛才這一切都是假的,只不過是一個人腦子里的片段而已。這部影片,整個一中國版的“碟夢莊周,莊周夢蝶”的另類理解,實際上就是對思想的一次解構,參照《夢的解析》的命名,我覺得把他的影片名翻譯成《白日夢的解析》也未嘗不可。

《生死停留》緊湊的懸疑片 我害怕毫無感覺,寧愿有一種感覺會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