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中一個人格聲稱在小時候寫的那首詩 “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I wish,I wish he'd go away”實際上是Hughes Mearns寫的一首詩。
2、Paris在Ed車里拾起的書是Jean-Paul Sartre寫的《Being and Nothingness》。
3、這是Frederick Coffin的最后一部電影。
4、制造暴雨的是機器噴槍,里面的水事先加熱到適當溫度,以保護演員。但是整個拍攝過程中,大雨足足“下了”40天40夜,而角色中只有Ed一個是穿雨衣的。
5、為了隱藏真正結尾的秘密,一共拍攝了幾個結局。
6、十個人格生日相同的幾率大約是115,694,315,636,972,669,502,854分之1。
7、Timmy在整部電影中只有一句對白,而即使是這一句,還是Malcolm先說的。
8、在電影開頭被Paris綁在床上的裸男是Malcolm的人格之一;他也是Caroline Suzanne(女明星)打給電話的經紀人。他原本是在電影里第一個死去的人格,但他的戲份被刪掉了。
9、Alice York(小孩兒的母親)在拍攝期間有時被人體模型代替了,就像她剛死后一樣。

一段不幸的原生家庭會塑造出怎樣的人格?詹姆斯曼高德導演通過影片《致命ID》講述了一個因不幸的家庭而精神分裂的男孩報復社會的故事,以人格間的廝殺為切入點,表達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仇視社會,報復社會的人多來自于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和陰影。
胖子在現實生活中被虐待、囚禁,他的精神世界中創造了一個旅館,也是逃不出去的牢籠,封閉了他11個人格,也封閉了他自己。胖子的11個人格是他對于社會的見解,對于自己所遭受的經歷,積郁和壓抑而衍生出來的。他們彼此相連

看到這么多好評,我覺得需要批評一下。
首先,影片一開始就很詳細的分析了什么是分裂人格,因而當影片中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反而覺得沒什么懸念。
其次,影片一再的有意制造懸念嘗試讓觀眾產生錯覺,然后再推翻,再制造,再推翻...但是懸疑片不應該是這樣的,起碼在我看來,真正的懸疑片應該是讓觀眾覺得每個人都是兇手,但每個人又都不像兇手。
分析一下吧,最大的敗筆就是旅館老板,至于那個罪犯就不用說了,只要不是白癡,就不會懷疑到他身上。說回老板,從一開始那個丈夫抱著血淋淋的妻子進場,到女明星給錢時的特寫,到后來去偷死人的錢等等,都在明確地告訴觀眾:這個人絕對不是兇手,但是我要把他拍成兇手的樣子——別開玩笑了,座位還沒坐暖兇手就曝光了?再說那個假警察,從他一亮相的種種舉動就能看出他有問題,直到后面妓女發現了車后的死人,才真正亮出了他的身份,但是這個身份跟整個連環殺人案沒有關系,所以最終也沒有理由懷疑到他身上。
雖然影片在對小孩消失的問題上極力營造出是由于人格分裂造成的,但看慣懸疑片的都知道:消失的必然會再現

“致命ID”經典多重人格障礙的經典體現----------------【論題考慮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