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海中裸泳?潮水退卻后,我們可以看個真切!
僅僅是政見的不同,他的政見還不一定堅持,或者是爭奪老大的地位,爆發了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清算一下戰爭的后果,我們才如開竅者似的發現了甘地的偉大!
一將功成萬骨枯,況且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越戰中的勝利者。如果你非要說越共贏了,來看看這些數據: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越南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南越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妓女及地雷區。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后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而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于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有勝利者嗎?
可以說,影片中的巴斯形象,不僅僅是叛逆形象,更是對沒有道理的戰爭的反思!是誰在真正破壞人們生存的沃土?答案你自己來尋找

“你們啊,受西方的自由思潮影響太深了。在我的部隊里,沒有你們講自由的權利!只有服從上級!要講自由講民主跟老子回學校再去講!”
“拽什么拽!重點大學又怎么樣?北大都有賣豬肉的,中國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人!”
軍訓的其他一些都可能已經開始淡忘,連長的兩句番話相信我會始終牢牢記住。
士兵到底應該是怎么樣的生活狀態?
戰爭的機器 絕對的服從 毫無保留的忠誠 ……
但這樣的狀態是否會讓人變得野蠻遲鈍愚昧,失去自我?
曾經有段時間,我試圖把士兵看做是一種正常的職業,但卻發現二者根本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聽說如果不想去越南,要么向耶穌基督祈禱,要么就找你(Bozz)。”
這是影片中一個新兵對柯林法萊爾說的話。影片開始,法萊爾飾演的Bozz只是一個想逃離兵役去墨西哥的愣頭青,整天惹是生非,找人打架。起初,狐貍以為這是一部軍隊版的《警察學校》,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影片卻航向了另一個盡頭。
Bozz是一個具有天生領導才能的士兵,盡管他自己不承認這一點。他總想著離開軍隊,因為他是因為曾經犯罪而被迫參軍的;他是個打架能手,曾多次教訓隊里的壞種子Wilson,但沒有一次是他挑起的;他想去墨西哥,因為他討厭戰爭;他反對對俘虜用酷刑,并且不讓自己的戰友在槍林彈雨中沖鋒,因為他熱愛生命。Paxston是他最好的朋友,一個以參軍為榮的熱血青年,他們平時一起打架,一起泡妞,一起談理想。然而,Bozz偏偏悲天憫人,通過規則的渠道幫助那些不想去越南的人名正言順離開軍營,而自己卻放棄了一次次離開的機會。他幫助一個有妻兒并對人生有著深刻認知的新兵離開了軍隊,幫助一個妻子紅杏出墻,懦弱不堪的小隊長也逃離了面對死亡的機會。最后

這部影片之所以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幾乎所有的士兵都逃避去越南----并不是因為所謂的人性、真實、反思之類堂而皇之的原因,而是因為它描述的是越戰后期。當時美國已經多年深陷越戰的泥潭,國內反戰聲勢浩大,勝利前景渺茫,參戰服役其實已經變得無甚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大。對個人如是,對國家也如是。說白了,這仗已經沒意義再打了。
順便普及兩點:
巴斯對戰友眼睛開的那一槍“演習彈”,準確來說是空包彈。空包彈也就是沒有彈頭,其子彈構造、聲音、煙霧、槍焰、震動、操作、槍械運作都與實彈無異;在槍口近距離處,火藥氣體爆炸仍然有一定殺傷力,如果抵近人體薄弱部位,仍有可能造成傷殘甚至死亡。這也是主角計謀得逞的原理:假裝驚慌無意中在隊友眼前擊發了一槍。這符合實際情況,槍口不一定是直接對準眼睛,只要足夠近,槍焰對眼睛的傷害還是非常大的。
槍口那個帶圓環的方形蓋子,是槍口助退器,作用有兩個:一是防止誤射,蓋上蓋子后,可清晰表示未使用實彈;即使誤用了實彈,首先擊中助退器,彈頭碎裂、改變彈道,可有效防止誤傷

“no more phony army buddy crap”
還是那個我從2019年開始思考,結果不但沒想明白,連記憶本身都逐漸褪色的問題:
如何在不說謊,也不去利用又最終加強某些cliche的情況下,把一個故事講好。可能需要的只是誠實。這無關skill,只是courage。
談到越南戰爭,想到的就是UH-1,游擊隊,瘦小但一定純潔樸素善良的越南姑娘,和本土的嬉皮與easy girl...再加一些戰友情兄弟情和頭口上的想念老家的爹娘孩子....再加一兩個代表愛國主義和職業精神的佐料。
差不多大部分電影就這么像快餐店的menu一樣端上來。
我并不能知道太明顯,我只是在體會戰爭中的人性,就像是說戰爭到底會給一代人帶來什么?
戰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思考。
一方面是國家,當一個國家主動的選擇戰爭,無非是兩條,反抗和侵略。越戰屬于侵略這個方面,他在美國歷史是一道傷疤,并且給一個時代的美國人年輕人帶來深深的痛苦,讓他們變成了國家的工具。但是對于那些政客來說,戰爭是他們的游戲,他們并不需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他們在玩博弈的游戲。一旦那些所謂的政客們,玩膩了外交經濟等冷戰的游戲之后,他們會選擇更直接的方式,也許就是熱戰的爆發,和平對于他們只是一個幌子而已,當他們需要的時候他們才會使用。這類電影我看好《生于七月四日》,那是一部講述個人與國家主義的抗爭。
另一個方面,戰爭是對個人的意味著什么?一個人可能在戰爭中犧牲,可能淪為殘疾人,可能一輩子都不能自理。曾經我是一名士兵,我很明白戰火中,一個士兵的未來是什么?是什么條件的選擇未知的未來。而在你恐懼死亡的,你唯一可以的到安慰的是那些彌散的英雄主義情結

老虎連:我看見的不是戰爭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