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我成為一名社畜之后,很抗拒觀看悲劇。人生多艱,不敢自苦。
然而年初去聽了一場新年交響音樂會,《梁祝》一曲驚魂,回來找呂思清的演奏會聽了很多遍,遂決定要看徐克的這一部《梁祝》。
喜歡它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選角。吳奇隆正在顏值巔峰,眉朗目清,似一株皎皎秀竹。而楊采妮…她好美——生動,嬌憨,迷茫情動的眼睛像一只鹿,面對愛的絕境卻又破釜沉舟一往無前。
(另外,我也喜歡祝夫人和若虛的情節,真想多聽聽他們的故事啊~)
還比如立意。這個大家已經說了很多了,徐克的隱喻并不難看懂。

重看徐克的《梁祝》,祝英臺流下血淚的一幕還是給我的心一記重擊。
信仰會隨年歲和環境變質,因此對每一個能追尋自己內心燈塔毫不動搖的人都讓我敬佩,更別說梁山伯和祝英臺被時代枷鎖所束縛。
不過,梁祝萬世流傳,是敢于在禮教下追求自己。
前段時間刷抖音,視頻展示的,是帥氣多金對祝英臺一心一意的馬文才,評論區許多人回復說“是祝英臺不懂事了”。
時代不同了,大家所希望投射的標的開始變化。
原因大概有幾個
首先,自由,自我,不再是奢侈品,追求這些更是受到社會環境鼓勵

心不死不休
和網友談到《梁祝》,網友非常不屑一顧:好好一個小提琴協奏曲,被吳奇隆一唱,簡直糟蹋極了!
我也這么認為,聽小吳的歌簡直是遭罪。
當初就因為如此,所以遲遲拒絕看《梁祝》,終于在一個無聊的假期,把那徐克作品一古腦全搬回家,一張張地瀏覽。
看罷《梁祝》,二話不說,打個電話:老板,給我留一套《梁祝》,我買下來。
然后,我把電腦打開,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徐克版的《梁祝》。
看到最后,我終于任電腦保護程序自由地滑動,在屏幕中幻化出如煙似幻的迷霧來。而我的腦海浮現的是“心不死不休”的愛情場景。
很少很少有哪部古裝電影能夠將青春那么自然地表現出來。
不識真情的白衣服書生正被老師訓斥著,忽然有笑聲,有驚心動魄的一瞥由樹林的一端傳出來,鏡頭隨著梁山泊的視角移動而移動。化成男兒裝的祝英臺當時看著一群傻傻的同學時,是否意識到這么輕微地和梁山泊的一觸,是為了引發起一段千古的故事呢?
圖書館里面的相互提防相互吸引,足球場里面的活潑

梁祝:宏大的劇情片 “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