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作為一部紀錄片采用了非常大膽的拍攝形式,半劇情式的電影手法在紀實和非紀實之間游走,雖然是紀錄片,卻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奇特的電影風格,用一群人來塑造一個角色,沒有激烈的沖突,營造出一種奇妙的觀感,再現了一個難解的死亡之謎。 主創請來案發地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居民來試鏡,讓他們以自己的理解來演繹案發當日的情景。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演員在鏡頭前說出自己對于案情的理解,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紀錄,他們的表情、肢體動作、語言

《童心無歸處》
喂,你猜
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到底是被誰殺死的?
……
這是一部擁有非常完美鏡頭的記錄片。
我這里說的完美是指,相對于其他紀錄片來說,它更加具有一種刻意的藝術感。
是那種仿佛一切都安排好的,嚴格按照黃金比例來布局鏡頭中出現的人、物的刻意。以至于在我剛剛打開這部片子,我甚至以為自己找錯了電影——這是一部紀錄片嗎?
我會忍不住懷疑。
對于傳統的紀錄片而言,由于無法控制事情的發生所以鏡頭的構圖、布局往往不會如此完美

在北影節上觀看《童心無歸處》,這是一部值得在電影院里看完片尾字幕的電影,在我看來,片尾字幕時間除了尊重制作者之外,更是電影情緒延續的最好驗證。當導演的敘事完成后,觀眾走不開是因為情緒還沒有得到安撫,無論是震撼、感動、疑惑,這也是紀錄片和文藝片總會形成集體性討論的基礎。
非語義性空間敘事的特征是交互性對話的消失,在蘇聯早期的電影體系當中,“詩電影流派”為了保證導演的風格化特征以及對電影本體的追斥,大量的空間表達變成了主要敘事策略,觀眾通過生活經驗的對比以及空間的捕捉,促成了與導演一同對話的心理趨勢,所以那個時候空間成為了最基礎的視聽語言。但當維爾托夫創立“電影眼睛派”的時候,提出鏡頭捕捉生活,用人眼的方式觀察生活,也就改變了敘事的交互性。導演和觀眾之間通過視聽語言的對話開始逐漸被角色的視角所帶入。這部《童心無歸處》是一部劃時代意義的紀錄片,當人們為事情的真相所焦躁的時候,20年后與20年前形成了兩個空間,解讀這部電影的鑰匙就在這兩個空間里。一個空間代表著情緒的宣泄,比如觀眾對兇手的猜疑

藝術是相通的,我覺得一部好的紀錄片一定有不同的閃光點,或許是它出人意料的記錄結構、記錄形態、或者是立意、深度和想傳達的思想。
全片畫質都像是一部電影,似紀錄片又好像是偽紀錄片。是我看過的非常獨特的紀錄片了。
童心無歸處的片頭是一群試鏡的小女孩,由漢娜引出“你知道是誰殺了瓊貝妮特嗎?”
但這部劇情式紀錄片的目的并非是讓我們去思考誰是兇手,而是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角度來重現這個懸案。
涉及到瓊貝妮特被殺害一案的人如警察、瓊貝妮特的父親母親和哥哥、嫌疑人
盛宴!《童心無歸處》拍攝手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