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被告山杠爺》
這不是一篇標準的影評,只是想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看完《尋槍》之后,沒有寫文字的沖動,但在看完《被告山杠爺》后,就想立刻捉刀奮筆疾書。如果說《尋槍》是以導演的技巧取勝,那《山杠爺》就是以一系列尖銳的社會問題來引人浮想聯翩。《山杠爺》的劇本也許不好,導演的功力也許也不好,就像豆瓣上有網友評論《山杠爺》的結構也很簡單——單一敘述中插入了幾段倒敘。但它提出了一些問題,一個被我們忽視了的問題,而也是急需我們處理的問題。現拋開電影的藝術層次,單就這些問題說一說我的看法。
電影的一開始,夜黑、麻繩、女人,一個很強的蒙太奇的運用讓觀者猜到這個女人要上吊。果不然第二天在一家的門前就吊了一具女尸。這時候山杠爺在電影中出現了,他就是趙山杠,電影中的堆堆坪的黨支部書記。這個婦人就是前一天被山杠爺拉去游村的女人,山杠爺看到此番景象只是稍微驚訝了一下,對于自己就是這起事件的間接引發者不以為意。因為在山杠爺心里只要是整治歪風邪氣,死了人也不要緊

如若柏拉圖看到電影《被告山杠爺》中的社會,他一定會批判地說,堆堆坪一定不是理想國。當然,你可以認為山杠爺在堆堆坪這個集體社會中扮演者哲人王的角色。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理想國的體系中,根據勞動者的分工不同,整個社會如同一個人的身體一般:哲人王是人的大腦;軍人為人的胸腔;手工者為人的肚腩。如此一個等級的社會,其階層的劃分依據則是每個人獲取知識的程度的不同:擁有較高層次的知識的人控制著較低層次的人。因為“美德即知識”擁有知識越多的人,擁有的美德也越高,才可以稱的上是一個“善人”。人們服務社會的唯一目的在于讓國家變成“善”的,因此家庭的存在是阻礙發展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而堆堆坪的社會中,在山杠爺管理之下的社會結構是由一個個的家庭所組成的,每個家庭中的成員之所以信服山杠爺,則是基于對于堆堆坪這個大家庭中家長權威的信服。影片中山杠爺總是在強調:自己知識少,沒念過書。這樣的人在柏拉圖看來,他是缺乏美德的,甚至不是一個“善”的人,所以山杠爺怎么可能會是理想國中的哲人王呢?

想探討國法和村規的矛盾,但認認真真看完。
不禁感嘆:這探討了個寂寞啊!
杠爺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沒有自我,只有村莊和黨國。他懲惡揚善,帶村民一起富裕是值得肯定的。同樣,他的拆信件,關禁閉,游村是不能提倡也不被允許的。
但村民們那些假到不能再假的,完全沒一個農村的個體形象,我是被惡心到了。至于官話的滿口思想,國法,我都不敢說不好的了。
最后,不能因為它是一部早年的電影,就對它遷就。因為同時期,國外也是拍了不少小制作的精品。

【被告山杠爺】震撼的劇情片 清官還是法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