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戰爭中的愛情是淤泥里開出的花。
《沉靜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無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編自一個女記者的日記,真實而殘酷。
二戰后期,蘇軍占領柏林。女主和當時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樣,都成了蘇軍報復和泄憤的對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劇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選擇把這一切在日記中記錄下來,也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信念,做為活下去的支撐。
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蘇軍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幾個女人一起,得到了庇護。有了食物和暫時的安全

這是一段懸而未決的公案。德國人不承認,是因為這對于德國是奇恥大辱,俄國人不承認,是因為這對于俄國是控訴犯罪。
兩方上演著羅生門,苦的卻只有當事人,柏林的女人們。
這種事不能只針對蘇軍,是軍隊,就一定會有這種事,美軍,日軍,各國軍隊。
而且縱觀歷史,有更殘忍的軍隊,基督教的十字軍,成吉思汗的遠征軍。
當然這類事情是不正常的,是邪惡的,是人所共憤的。
但是只要有戰爭,你就無法阻止它的發生。
就如讓女記者無言的那一段,蘇軍士兵控訴著德軍的屠殺行徑。
自己的男人跑到別人的地盤燒殺擄掠,我們還有什么顏面叫別人停止犯罪。
是的,柏林的女人,就是犧牲品,戰爭的犧牲品,就是一筆爛賬,這已經事不關正義,公平。

下了好久的片子,本來下的是A.Woman.In.Berlin.2008.LiMiTED.SUBBED.DVDRiP.XViD-HLS,但是沒有字幕,而且是2cd的,和射手上的不一樣,所以只能在線看了,看的是pplive的,圣城出的。
看來oday小組為了快,連最后影片名字都弄錯了。
這部電影應該算是一部記錄真實的歷史的片子。通過這部片子,可以看到,女人的本性,人類的現實性。
沒有必要責怪她們,她們也沒有錯,如果我是她們,我也會同樣做。
二戰電影年年有,終于我看到了一部比較真實的。這是一部用自己的母語來做對白的電影,終于不用費解,為什么蘇聯人和德國人,在電影中,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了。但是,語言一多,我就聽不出,哪些是德語、俄語和英語了,很難分辨。
還有一點,為什么這部電影一點都沒露點呢?作為一個這樣題材的電影?
2010-08-16
PPlive

看《柏林的女人》之前我先在豆瓣上看了一篇關于它的叫做《夏娃的力量》的影評,我是因為這篇影評才決定看這部電影的,總體上來說我不怎么喜歡它,不震撼也不悲傷,甚至連絕望我都沒感受到,視覺上也毫無美感可言,哪怕在那一片廢墟中一閃即逝的情感光芒也沒讓我覺得有種心碎的美,就只是在她拼著命騎腳踏車趕去見那位蘇聯軍官時,她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有機會了解你”,我忽然被觸動了,沒有眼淚,沒有哀求,也沒有指責和控訴
男人們總是說,戰爭讓女人走開。可女人們從來都是戰爭的受害者。無論走到哪里,都無法逃脫戰爭帶給她們的陰霾。獨裁者們自私的夢和強權者們的自以為是,不僅讓他們品嘗到了反噬的惡果,也讓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地獄的邊緣。
女人們最終還是成了戰爭的犧牲品,不論是出于自愿還是被迫而為。那些支撐他們堅持下來的信念,卻成了她們日后的噩夢。在這場沒有正義可言的戰爭中,所有人都成了輸家。
就是這些本該在同一個屋檐下互相取暖的人們,搖身一變,都成為了推你入深淵的惡魔。這就是人性。世界本沒有那么多的對與錯,沒有那么清晰的分水嶺。
女人無法從戰爭中躲避,我們都是這世界的一員。

這部電影看過兩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發現之前看過,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經忘記了。
第三次再看的時候,才發現,制片方是德國和波蘭,兩個同樣曾被輪暴的國家。德國因二戰戰敗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蘇聯軍人輪暴多次,德國被分割成好幾塊分別統治。而波蘭更慘,被其他國家拱手送人,滅國輪暴。
這種國家層面的被輪暴,不直觀,于是講了柏林女人這種活生生的視角。
的確,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經說過的,妻子與妓女并無本質區別,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為經濟不獨立。國家如果不獨立

《柏林的女人》奧古斯特·迪赫主演,戰爭無法讓女人走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