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電影《掬水月在手》,在此謝謝梁老師和其他組織活動的人~
電影講述了葉嘉瑩女士(注1)的一生,出身于滿族大姓,家學淵源,然而一生歷經苦難,一路走來,不斷獲得,不斷失去。她的一生,當真是詩詞與人生交融的一生。
葉嘉瑩女士太厲害了,而電影有很多炫技的部分,但是真的美,今天看了這電影,我才理解了為什么會有人喜歡攝影,拍得好,有意蘊的圖片真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即使是一草一螢,也給人以禪思。
還有最后是陳粒的片尾曲,哇塞我感覺自己更喜歡她了,她怎么還參加了與詩詞有關的電影

我家里有一本《給孩子的古詩詞》,是北島主編“給孩子系列”中的一冊,由葉嘉瑩選編。
這一本書便是小寶學習古詩詞的教材。葉先生給詩歌作的注釋,往往簡明扼要,特別注重的是詩歌朗讀的平仄聲調,偶爾一兩句的點評,便即發人深省。一個學富五車、博雅中西的大學者,是融會通達的。既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站在象牙塔之頂端,手持各種理論的武器,縱論學術之道理。亦可“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著一張白紙的孩子們,娓娓地講述著詩歌中蘊含的最親近最普遍的情感。葉先生便是如此。這本書在手頭

“掬水月在手”,這個意象真的太妙,我在反復回味時也似乎在情緒上觸碰到了葉先生回到葉赫水旁時,說詩經的黍離之悲正好道出她心中所想的無限感慨。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掬水月在手”,再親近一分顯得庸擾,再疏離一分顯得冷漠。葉先生的世界在她溫熱的指縫間,在她淡然的靈魂間得以在雙手的捧托之上靜靜地倒影出一輪明月,隨著心緒的波動泛起層層漣漪。她的情思遼闊廣大,幽深奇譎,沒有浮于表面的澎湃,卻有連綿不絕的涌動與震撼。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此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觀點。
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此楊絳先生對于普羅大眾不登高盼遠潛心當下的一種期望。
蘇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說的是種可遇不可求的平穩心態,不經多年的修煉,絕難達到此高度。
所謂天才,是從一群有天賦的人中歷經殘酷篩選最終留下的幸存者,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一方面是此人天賦異稟,也能夠堅持,另一方面,百兇已經將絕大多數一樣具有天賦的人自然淘汰,留下的是那位流傳千古的幸存者。
人類學習了解任何事

《掬水月在手》那位片尾名字打了黑框的臺大教授是真正理解她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