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余華和梁鴻作為最重要的敘述者,通過18個章節講述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余華對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間里的涼爽,
賈平凹對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針頭的痛覺,
梁鴻對人情的感受是父親口碑由盛到衰的轉變。
王亦梁已經不太會說河南話,但語言的記憶早已根植于基因。
我們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經死在那里,故鄉也是血地。一直往藍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個人認為全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賈導以小見大由賈家莊的變化來講新中國的歷史;后半部分是從三個不同年代的作家(賈平凹、余華、梁鴻)來敘述個人與家庭的關聯,生活與文學之間的相互浸透。
但是前半部分中家鄉親歷者的講述雖然有一定的故事性,也經過了修飾,但聽感上還是比較零碎的,抓不到重點在哪,以為能洞見其中的深刻,但實際上的感覺就像在手上輕輕劃了一道一樣留不下知覺。
后半段最喜歡的是余華的部分,有言調侃道他擅長“把悲傷留給別人,把快樂留給自己”。雖然他的小說都是慘慘戚戚的

我很久以前想到過一個比喻,“山是漫長地質年代里變化極其緩慢的浪”,看見海報的第一眼,我就想起了這個比喻。看完以后,我覺得作為一個山西人,我的比喻和這部電影其實是暗合的。
然后其實你會有一點釋然,“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好像走出大山才是離世界近一點,但其實不管是大山還是上海之巔,都是大地上的一個突出的點,站在哪里眺望世界都一樣遠。
喜馬拉雅會越來越高,地中海會被填平。但是人類無緣見證這一切,動態的浪在人類眼里是靜態的山,對于人類來說,四五十年之前的黑白視頻就是懷舊的濾鏡

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是有特定受眾的,功成名就的作家們所經歷的建國前、新中國成立、土改、政治運動、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等等事件,塑造了他們,也深重地影響了他們的故鄉,對此有特別感受的,也差不多是我的父輩那一代的人們,那些發生在故鄉土地上的往事,扭轉他們的命運,給生命打下烙印,讓作家們一遍又一遍去言說和書寫。
九十多歲的親歷者們口中與馬烽有關的賈家莊、賈平凹的西安、余華的海鹽、梁鴻的梁莊,讓我想起了更多作家與他們精神上的故鄉,他們為什么書寫、寫了什么,也許不盡相同

一部需要靜下心看的作品,最讓人舒服愉快的自然是余華老師的片段,雖然那些故事已經在不同地方聽過很多次,但還是愿意聽他再次道來,或許是每一次有每一次的感觸吧。
賈平凹片段最記得的是火車上的人們和time to say good bye的bgm,那種回歸故里又終要離開的感覺因為背景音樂好像沒有那么惋惜了,最近一直有人在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而這一代人的征程到底是探索世界的邊界還是回歸生根的故鄉,我覺得這是由自己說的算的。
“回歸”這個詞聽起來非常舒服,可到底到哪一步才算得上回歸是值得討論的

你見過中國人的雕塑嗎?中國的街頭角落中,頂多的是領導人、文人亦或是街頭藝人的雕塑,領導人的雕塑圍在石磚中間,供人膜拜;文人的雕塑建在草木之中,一雙躲在鏡框背后的眼睛目光深沉地鎖定前方,使行人肅穆;街頭也有雕塑,三兩個堆在一起的銅人像——炸煎餅果子、擦皮鞋、迎客,這些古老而陌生的面龐喚活了靜謐的街道,增添人氣。
中國人的臉,只有故鄉記得。賈樟柯曾在采訪中開玩笑說,山西人的臉實在是太漂亮了,以至于自己總是渴望拍下山西人的面孔,在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開頭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被知名光環所吸引的紀錄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