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凈的處女作。得見楊德昌溫柔審視背后的刀鋒,關于“現代性”論述的絕佳故事。
故事開始得如此平淡,帶著80年代臺灣式電影的安靜與溫柔,兩對相愛的戀人互為映照:哥哥的順從,促成了妹妹的逃離。且以為故事就是這樣的,兩對平凡人被時代裹挾著,吹得七零八落,反而映射出時代的狹促(反思現代性之一)。和自己一貫期待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富有激情,超越生活)相比,這個故事本就屬于普通人,平凡的人在浪潮下所表現出的善和惡,反而不那么慣常,每個人都帶著無可奈何,帶著一絲期待與一絲忍讓

1.楊德昌式的說教已經展現出來了,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我看的他所有片子的最后一部。我最為認可的地方在于,他通過電影去反思社會,電影很好玩,社會很殘酷,兩者的反思結合到一起,綻放出巨大的魅力。
2.影片的結構極其復雜,和胡因夢的談話,在海灘上的故事發展,從大學到畢業,到工作得生活狀態穿插其中而不覺得混亂。這個結構用來講這個故事,實在有些委屈。
3.哥哥的話是第一次說教,“千萬不要盲目的相信一個人”。胡因夢的話是第二次說教,“你說我是為了什么呢?”而同學的話是第三次說教

阿財說的德偉的下落有三種可能:1. 可能是還沒死,正在臺北晃蕩。2.可能是死在了海灘上。3.可能是卷款落跑,出了國再也不回來。懂得他所說的,不管是哪種可能,對佳莉而言都是一樣。也懂得即使佳森和青青如愿結婚,結局也大多是“結果都一樣”。佳莉和德偉也好,佳森和青青也好,佳莉父母兩人也好,“結果都一樣”。
本想寫說,懂得這種“結果都一樣”,但不懂出路在哪里。寫著寫著好像還是找到了出路,出路還是在“獨立自主”里。“社會好像故意要把丈夫和太太分開,男人有男人的場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圍”

這部電影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是沉默 好像是大段獨白和大段沉默的結合體。
有妥協的沉默 也有真的沒有什么可說的沉默
其實現在也是一樣 除了一些瑣事八卦 真正可以聊的有什么呢 大多數時候和別人在一起 想想在聊什么呢
他把好像是兩種選擇的兩種人生鋪開來陳述 所以 本也沒有什么最佳的選擇 那么多的問題 答案也都是回答不了 就想之前看的一個漫畫 回答不了
一部略顯雜亂但卻有序的電影。
一個家庭中兩個兄妹之間兩種選擇的婚姻。哥哥林佳森,雖然有著一段美好的愛情,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父親,踏上了強加安排的婚姻;妹妹林佳莉,在見識到哥哥的選擇后,毅然背棄了家庭的安排,選擇自己的愛情,從愛情中走向了婚姻。兩人的婚姻,對于邁入婚姻后的個人生活軌跡產生了巨大影響。回望兩人的婚姻,其實又很難說清楚誰對輸錯?即便他們現在都回到過去,再一次選擇,結果可能選擇還是如此。因此影片中留著最大遺憾的林佳森與譚蔚青之間,真的走向了婚姻

《海灘的一天》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