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放的電影,現在大一,看過無數勵志電影,這部電影中的勵志片段不過平平,漸漸淡忘了,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女主被學校開除回家時,奶奶在田地里干活,看見她先是吃了一驚,問她不是休息日怎么回來了,轉而發現孫女悲傷的表情就什么都不問了,就笑著說去做飯了,沒有責怪,甚至都沒有追問原因。一個無條件愛你的人,無論你變得怎樣,別人如何看你,對你的愛一如既往,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堅強,不計較得失,心無旁騖地投入所熱愛的事業中,因為無論結果如何,你永遠是她的摯愛。不說了,要落淚了

我并不怎么喜歡郭書瑤這個臺灣女孩,印象中她無非就是產自臺灣的標志性小妹妹,清純可愛膚白貌美,講話嗲聲嗲氣,唱歌跳舞演戲都沒什么可圈可點之處,說她是花瓶都很牽強,顯然以她的長相還沒到花瓶那個程度。一直都很喜歡臺灣這種熱血青春的電影,畫面干凈清爽,故事平淡溫馨卻總是充滿正能量,《志氣》也一樣,故事講的少女拔河隊的故事,我開始并不知道這部電影,就算我知道,看了主演都是誰以后,我也不想看,總感覺這就是一部口水化流水線作品。前幾日看康熙來了,請了幾位金馬五十得獎的人上節目,郭書瑤也去了,我才得知她是今年金馬五十的最佳新人的得主,而讓她拿到獎項的作品就是《志氣》,沒想到,她還真挺長志氣,節目里有一幕是讓我去看這部影片的最大動力,主持人問郭書瑤她是真的有認真訓練還是只為了拍電影應付應付,郭書瑤很認真的舉起她的胳膊,小拳頭一握,手臂上的肱二頭肌蹭的一下子就出來了,非常結實,絕不是說著玩玩的,那個畫面讓我很震驚,如果不是出現在同一個畫面里,怎么也不會想象到那樣的一張面孔下竟然有這般突兀的身材

小清新,一向是臺灣電影的特色,也是許多國家看待臺灣人講話的方式。這并不是缺點,因為日本電影早已珠玉在前,但要是太過賣弄這項特色(或文化),那就不叫清新,叫煽情。很遺憾的是,近幾年來,太多臺灣電影走不出這巢臼,偏偏文化部提供的輔導金不拿又可惜,在編不出好劇本的情況下,只好不停地炒冷飯,久了,觀眾的心也冷了。
《志氣》這部電影,敘述景美女中在2010年拔河比賽勇奪世界冠軍的過程。導演試圖表達拔河在臺灣其實只是個冷門的運動,因為它不像籃球、游泳這么引人注目,好似無論怎么努力都僅止于此的尷尬。每個學校都會培養校隊,其存在目的就是為校爭光。但一般學生忙著唸書,時間都不夠用了,哪有精力去參加練習?于是各校在招收新生時,除了一般生外,還有體保生。
體保生,講白了就是透過體育保送進來的學生,他們的成績沒有一般生優秀,對未來的掌控度也沒有那么強烈。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運動、比賽,功課應付就好,然后三年過去,表現好的或許可以繼續保送大學,其馀的,就隨波逐流,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往日的輝煌也隨之黯澹。這點在片中

我丫以為又是臺灣人在YY了,結果還是真事,我大中國河北河南大妞們去哪里了?照理不該拉她們幾條街?不過想想好像北京奧運會有個臺灣小妹小小的也拿了塊銀牌,人家還是業余的,估計臺灣.......,伙食好。
很簡單很清新的東西,我們七八十年代這題材也拿手的吧,貌似每一國家拍這類東西都不差,都能體現人間冷暖和體育精神,啥時我們再整一個,關于拼搏的題材多了去了

“我們訓練,我們比賽,我們沒有那種想要改變世界的志向,但我們知道,我們的未來要自己拼。”隨電影旁白打出的字幕是:以此片獻給這片土地上,為夢想腳踏實地的繩力女孩、男孩們。謝謝你們的堅持,讓世界看見我們!
第50屆金馬獎影片《志氣》,以2010年臺北景美女中參加意大利世界杯拔河錦標賽獲女子組540公斤組冠軍為藍本,簡單幾句話,在長達2小時的講述完成后,句句入心。無一絲不良反應。
若是在墻上涂抹幾句標語,弄些運動式口號,日見月見,同樣的道理,還聽不聽信不信?矯枉過正連最基本的信仰都丟失了,質疑假惡丑,同時也不信真善美。
在快餐的狂歡和刻意的深刻兩端回到中間,悠長而緩慢地,回到事物本來的樣子,信手便可拈來些真實。停下來,想一想,不急不徐。

看完電影,雖然劇情意料之類,所表達的也很明白。 看之前都能想的到。 其實這類型的電影很討巧。但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內地就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動輒上億投資的電影,有什么意義? 充滿熒幕都是宮廷戲、抗戰劇、古裝劇.....
看過好幾部臺灣這樣的電影了,真心覺得不錯。 希望內地的導演們、投資方們,不要再拍那些毫無意義的電影了!

志氣:呵呵,一定贏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