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費行為基于基礎需要。
2、滿足行為發生在愉快的結局之后。
3、對懲罰的回應行為要么是逃避,要么是避免,或者是戰斗,或者是消滅侵略者。
4、抑制行為,所有的都表現在緊張和導致爭辯的活動中。爭辯在專制下是無法想象的。
在以上四點精神行為準則的告知下,影片中三位角色展開了一一對應的故事。
讓.勒.加爾出生在巴黎,在海上小島和祖父一起長大,祖父去世后他會帶著歷任女人前往島上約會,這是一種回憶行為。在同學的幫助下他當上了新聞部部長,順利結婚生子。
9.6/10 醍醐灌頂,這不就是國人為什么戾氣那么重的原因嗎。體制畸形,導致所有人生活都不健康、都很壓抑,生活壓抑就會自然產生“動物性的負面情緒”,積攢了這么多負面情緒就需要向身邊人宣泄來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體制的畸形而施加到每個人身上的戾氣又由每個人無理由的施加到周圍的人。
“我們都被統治欲所支配,要擺脫潛意識里想要統治別人的統治欲”
我們就像實驗室里的白鼠,以為換家公司就可以逃離,換座城市就可以逃離,換個行業就可以逃離,期待著“遠方美國舅舅的巨額遺產”

雷乃的電影只關乎一件事情,就是思維,用這個詞首先是出于對雷乃本人的尊重,后者素來反對“記憶”這個概念,其次,關于記憶的分類是模糊的:純記憶和前記憶的界限在哪里?介乎于記憶與思維之間的是一種動作還是一種綿延?,最后,雷乃的電影創造了一種拒絕被歸類和編碼的情感,情感本身就是一個人物,但這是個不具體的人物,陰影般無言的人物,只有思維容納了一切,甚至把人類作為質料來進行對世界的繪圖。所以,雷乃的電影就是一臺大腦,一臺把時間和空間當作問題的大腦,在這個大腦當中記憶,時間

跟《我的叔叔于勒》無關,雖然我老是作如此聯想。
拍的內容也離題
開頭很特別幻燈一樣介紹一個個人物。
關于哲學,人腦,意識三階段的討論。
不斷穿插黑白電影中類似的場景。
“我沒哭,但我想。”
麻木地用動物條件反射什么的來解釋人的情感。并讓人戴著小白鼠的頭樣的面具。
一個人可以決定自己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要依靠他人。
將哲學和語言學一部分理論搬出來作為臺詞。
“社會輸入意識,個體失去主見?
充滿屠殺和戰爭
除非我們知道大腦怎樣運作,否則……”

我在夢中看了雷奈的《我的美國舅舅》。怎么看的已經忘記了,夢中還和別人談起此片,并說自己很久以前看的。Ft,這片子到底長什么樣我現實中都沒看過。
周日的夜晚可真是怪異。

9-10月香港電影節發燒友展feature的導演之二,亞倫·雷奈。法語英字,大概只懂了百分之八十,其中最容易理解是神經生物學家的發言,啊,心理學沒白學。在Henri Laborit貫穿全片的絮叨教學和實驗演示背后(消費、逃避、掙扎和壓抑),我理解只有一個精髓:人的本性是互相傾軋。
開頭的混剪對我來說實在是可以但沒必要,三線敘事可以符合人類直覺一點嗎?美國舅舅沒有出現,私以為是在捏他《我的叔叔于勒》?除此之外還是有價值的一部電影

妮可·加西亞主演,《我的美國舅舅》:存在是存在的唯一原因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