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是一部被事前認定的神作,這種禮遇印象中連《阿凡達》也沒有得到過,就算強勢如《阿凡達》也是上映之后才被冠以神作的名號。可是我們幾乎都還沒有看過《盜夢空間》,它便已經是一部神作了。看來《黑暗騎士》的成功之后,諾蘭已從一個導演變身為供人膜拜的教主,有了某種春哥的屬性。不過我覺得這么搞對影片本身不是什么好事。不以事實為基礎的造神運動怎么說也算是種忽悠啊。《盜夢空間》還是一部被事前認定為復雜晦澀的電影,盡管我想大多數記者和編輯在《盜夢空間》上映前對它的細節幾無所知

費里尼說:“夢是唯一的現實。”在我看來,這句話是繼弗洛依德寫下“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之后對藝術(電影)與夢境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強調。當人們置身于電影院,放映廳的燈光暗淡下去,觀眾就仿佛閉上眼睛進入睡眠,同時也投入到銀幕上呈現的夢境之中。如果把電影視為某種夢的觀點在美學上不那么貼切的話,以電影這一媒介去呈現人們的夢境世界則是許多導演們熱衷于嘗試的內容。費里尼的杰作《八部半》正是以大量超現實的夢境表現它的主人公當下所處的現實,電影中的夢境內容成為比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對象。在這一“電影—夢境—現實”的譜系上可以列出許多大師的杰作:黑澤明的《夢》、伯格曼的《野草莓》、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并不處于這一譜系之上。這樣評價并非為了抬高那些大師而貶低諾蘭,諾蘭在這部電影中呈現的夢境世界與那些電影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它們之間幾乎缺乏可比性。在費里尼、伯格曼等人看來,夢是超現實的語言,“夢是唯一的現實”的原因在于超現實比現實更為真實。而在《盜夢空間》中

從夢中醒來有三種方法:kick、死、等藥物失效
如果說藥物失效是醒來的辦法之一,那最壞的結果limbo也沒有壞到哪去啊,他們都在飛機上,如果沒醒過來,現實世界肯定有醫生等人將它們wake。片子的意思是如果你墜入limbo,現實世界外力將你wake,你會瘋掉嗎?還是指那樣層層推移在limbo的時間會太長,懼于將要困在里面的時間?還是指基于任務完成的需要,飛機降落了人還沒醒來太不靠譜了?還是小李子他不想再進limbo失憶一回,它與老婆的經歷太痛苦了,所以他的神色才那么慌張?我猜測進limbo就算被真實世界外力叫醒,mind還在limbo,除非自己意識到要走才行。
我認為結局是開放的,導演確實故意在陀螺似乎要倒的時候切掉,參照系還是有用的,因為片中有陀螺倒下的時候。
小李子呀小李子,你神情不用太慌張了吧,你是為去limbo慌張呢,還是為了任務失敗見不了孩子慌張呢,在我看來,這兩點都不是沒有解決方案。

有幸在香港看到《Inception》的提前場,縱然不是IMAX版,但也心滿意足。這絕對是繼《Matrix》後的又一部商業電影劃時代大作,在從香港回來的途中,我寫了一大篇自認為比較學院派技術流的影評,但最終我還是在下火車前把那些文字全部劃去。這部電影的故事如何剪接如何細節如何立意如何其實都是有目共睹,並不我需要我渺小的一家之言去對其評價,我想留下的文字,應該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震撼。
林夕曾經給張國榮寫過一首詞,叫《夢死醉生》。我覺得這首詞和這部電影簡直是契合之極。
當雲飄浮半公分,是夢中的一生,你共我磨擦得天搖地撼,不開心再睡到開心。當留在唇上說話,像在嘴邊拈花,愛是闊是窄都不用代價,分與合都不用驚怕。有一夢,便造多一夢,直到死別,都不覺任何陣痛。趁衝動,能換到感動,這愉快黑洞,甦醒以後誰亦會撲空。當嚎哭和槍聲,是夢中的歌聲,你共我這一場夢裡的暢泳,比真實高興。有一夢,便造多一夢,直到死別,都不覺任何陣痛。趁衝動,能換到感動,這幻覺不去用,甦醒以後難道你會哭出笑容,也許生死之間也是個夢,無謂弄得懂。

這個帖子,本來是打算瞎扯“蒸汽龐克”和《盜夢空間》的關系的,對于《盜夢空間》中的夢境設定,我本不打算去分析,本想用幾句跑題的話帶過的,沒想到跑題的話越寫越多,竟然跑出了我最長的一個帖子。所以這部分跑題的話就干脆單獨成文了。關于“蒸汽龐克”和《盜夢空間》的話題,另文再敘。
一、所謂的“復雜晦澀”
《盜夢空間》是一部被事前認定的神作,這種禮遇印象中連《阿凡達》也沒有得到過,就算強勢如《阿凡達》也是上映之后才被冠以神作的名號。可是我們幾乎都還沒有看過《盜夢空間》

盜夢空間:IMDB花絮+破綻全翻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56.html